如何提高幼儿语文水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如何提高幼儿语文水平

吴敏

吴敏(岳池县兴隆中学校四川岳池638300)

摘要: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现代社会中幼教领域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阔,人们开始以新的观念、新的角度去认识幼教的重要性。语文教育在幼教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地位,是幼儿最基础的教育启蒙。

关键词:情感;多媒体;阅读;自学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6-175-01

语文是一门蕴含丰富文化知识,充满思想和智慧的学科。幼儿语文教育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等语文知识的起点,能让孩子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认知力,思想得以启迪和升华。在幼儿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和个性特点,以注重培养儿童对语文学科的感情为出发点,授予能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作为幼教老师,如何使天真活泼的孩子认识语文,喜欢语文,学习语文呢?下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幼儿的语文学习能力的看法。

一、寓情于教,增强儿童学习的情感

儿童在学习时,心理接受能力有限,无定性,容易情绪化,教师通过情感教学是必要的。教师给予儿童亲切的关怀和呵护,犹如春雨和阳光洒在了孩子的心田,他们能拥有积极的情感,让孩子有愉快的心境乐于接受教师的教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要将爱心给予每个孩子,形成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比如,教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沟通双方的感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的孩子性格活泼、调皮、胆大;有的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孤僻。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爱护他们,不能摆出一副死板的说教面孔,这样就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对孩子要像严父一样严格要求,又要像慈母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谈心,与家长谈话,掌握孩子的情况,与孩子交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和弟妹。付出就有收获,孩子丰富而敏感的心灵能感知教师的关爱,他们一定会喜欢自己的老师,喜欢老师的讲课。

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习变得活泼生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单一的书本教学,让儿童在学习知识方面比较被动,显得枯燥无味,程式化的教学让老师在孩子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教师的教学更加苍白无力。幼儿年龄小,在学习中容易受兴趣、情感的影响。多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以及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强化了孩子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幼儿期的孩子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十分旺盛,经常会问老师各种问题,喜欢看内容丰富的图书。利用计算机将书本制作成声情并茂的读物,拓宽了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看图书或边看边听录音,或者看计算机等。丰富了孩子阅读经验的同时,还使孩子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为孩子的学习插上自由翱翔的双翅。

三、阅读教学是幼儿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早期阅读包括的内容广泛,幼儿不识字,翻看图画,听老师讲故事,描述图书内容等都可称为阅读。早期阅读不是单纯的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是让他们接受各种信息和整体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早期阅读教育非常有益。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应该避免乏味、单调的读,灌输式的讲解,要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建立一所丰富多彩的阅读乐园,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真情实感,激发阅读兴趣。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从咿呀学语开始,孩子们就喜欢看动画片,对周围那些色彩鲜艳,画面形象、突出的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色彩感知、事物辨认、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长进,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与日俱增。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孩子的阅读不只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孩子们拿着自己喜欢的图书可以自己阅读,也可以三五成群地在坐在秋千上、草地上,或围坐在老师周围阅读优秀的图书。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境下自由地选择、观看、讨论,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涉及到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内容,促进了人的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想象力等的发展,与大脑思维有密切关系。

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园阅读教育的传统模式多是注入式,教学中单纯地去看和读、听和写,孤立地看待和处理相互的关系,只有把它们整体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在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发展了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鼓励幼儿对周围事物经常保持主动、积极的情绪,使之求知欲旺盛,爱动脑筋思索,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概括,发展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与语言能力。

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在语言教育中,让幼儿学得主动、活泼,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比如,开展故事大会,让孩子们把看到、听到的人和事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加了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孩子交谈,建立感情,使他们愿意说话,愿意表达,当孩子出现用语不当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图画读物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图书形式。它的内容比较形象,色彩鲜明,深受幼儿喜爱。教师和家长同时要指导孩子正确的看书方法。教给孩子按顺序看,观察图画中的动作和形象,让孩子发挥想象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图画内容。即便幼儿不认识字,但是,通过看图就能讲述自己的理解,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看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学之成功。”自学能力是学习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性的教学,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比如,让孩子描述天气、花草树木等方面,孩子会积极地思考和观察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从中又了解了很多自然知识等。比如,让孩子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学习习惯,把身边的事物写在纸上,体现了孩子的情感和心灵。通过看到、听到的,经过思维活动把这些写出来、说出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写作力、表达力等综合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幼儿提高了知识,自学到很多方面内容。教师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孩子,使他们在表扬中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更加自信、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的引导。

总之,幼儿教育是学龄前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培养幼儿的语文学习能力时,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科学地进行教学,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教育,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