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3

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分析

肖京芳

(广西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小儿1型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危害患儿健康,而且1型糖尿病患儿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自身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所以,选取有效方法使1型糖尿病患者做好自我管理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予以分析,希望为1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效控制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血糖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2-0234-02

小儿1型糖尿病为比较常见的一种儿童慢性疾病,自2001年到2009年小儿1型糖尿病发病几率提升了19%[1],2014年6月多于二十万名20岁以内青少年诊断存在糖尿病[2]每年新增加的T1DM患儿仅次于美国和挪威。1型糖尿病发病几率随着年龄加大而提升,10岁~14岁者的发病几率是最高的,且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发病几率没有明显差异性,和一些其他国家的1型糖尿病发病几率基本相同[3]。在我国糖尿病总体人数中,1型糖尿病的比例大约占5%[4]。目前就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综述如下。

1.1型糖尿病特点及危害

1型糖尿病(T1DM)的发生是由于免疫介导和(或)某些特殊原因所导致的胰腺B细胞功能丧失,胰岛素分泌降低或是功能丧失,治疗上需终生接受外源性的胰岛素,得以维持生命,且需终生疾病自我管理。1型糖尿病在儿童以及青少年中比较多见,而儿童以及青少年的疾病自我管理功能较差,引发其自身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相关急性并发症例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发生率高,若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随着病程的延长,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差,造成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对身体大血管、微血管病、神经系统的损害,如: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严重时可致失明、肾脏功能衰竭、神经病变。JamesS等研究,几乎约半数T1DM青年(18~30岁)会伴有视网膜病变,T1DM患者约1/6伴有微量蛋白尿,约1/14伴有大量蛋白尿[5]。

1型糖尿病患儿及家庭属于应激源,1型糖尿病患儿及其家长均为应对这个疾病,将生活方式改变。处于春青期的患儿多种激素水平升高,心理逆反性强,同时,患病儿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升学、就业、择偶等问题时,他们往往会遭受歧视[6]。因此更需要家人的监督与支持[7]。如果父母消极应对容易导致病人较差的代谢结果[8],而我国患儿家长对待1型糖尿病常常采用:解决问题、幻想、求助、合理化、回避、自责等方式来应对1型糖尿病。治疗疾病时,医疗费用也很高,美国1型糖尿病患儿在2007年一年的医疗花费大概是九千美元,而健康儿童的医疗花费只有一千五美元[9]。而且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多数1型糖尿病患儿家庭无法长时间支付比较高的医疗花费,很难为1型糖尿病患儿提供长期较优治疗条件,且多数1型糖尿病患儿家庭对于日常生活及疾病存在非理性的面对态度[10],成为家庭社会长期负担,难以承受。这是家庭负担,更是社会负担。

2.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现状

2.1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定义及内容

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仍有赖于自身管理,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是个人长时间对自身糖尿病予以管理的一种行为,采取很多方式联合应用,包含改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合理饮食,适宜锻炼,提升病情自身检查(例如,自身血糖指标测定、自身足部检查等),将其应用药物治疗的依从度提升。

2.2国内外1型糖尿病自我管理现状

2.2.1饮食治疗管理饮食治疗管理在糖尿病自身行为管理中占据较大比例,大概占据40%左右。由于年龄方面原因,各年龄段饮食管理大不相同,学龄期1型糖尿病患儿在家庭的严格监督下,饮食方面控制较好。而青少年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他们的的心理易受外界环境干扰,由于终身控制饮食,使得部分青少年患者心理情绪不稳定,易造成饮食上的不规律,表现在由于饮食喜好和场所气氛,聚餐,学习压力,就业等原因而无法自控。不过,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具有比较好的可塑性特征,使其养成良好饮食行为习惯,基本能够终生保持,有助于其疾病有效控制。成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对食物的诱惑,饮食策略繁琐,增加了自己和别人的负担,而且食物种类和量的限制,患者会渐渐放松警惕,使得他们无法长期坚持。因此,不论哪个年龄段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自我管理上都不能很好的做好管理。

2.2.2运动管理对于T1DM患者来说,参加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心血管健康和保持正常体能。T1DM患者应选择科学、有效、简单、规范、依从性强且可坚持的运动项目,来作为制定糖尿病运动治疗方案的前提基础。目前儿童和青少年的1型糖尿病在学校及家长的监督下,能遵守糖尿病的运动治疗管理。而成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已经走入社会,工作学习压力,转移了他们对自身疾病的关注,还担心运动中及运动后有低血糖的发生风险等因素,使运动治疗不能长期坚持。

SigalRJ等认为,缺乏糖尿病管理监督及相关知识是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运动的主要障碍。

2.2.3自我监测管理自我血糖监测对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至关重要。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现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为自我血糖监测不够,1型糖尿病患儿基本都无法坚持每天按照不同时点进行自身血糖测定,极少数1型糖尿病患儿可以坚持每天测定其自身血糖,多数1型糖尿病患儿感到不适症状的时候才会进行血糖检测,而且,随其病程加长,1型糖尿病患儿和1型糖尿病患儿家长对测定血糖的概念会逐渐弱化。部分1型糖尿病患儿家长存在比较低的文化水平,听从一些非专业的宣传,将药物私自停止应用,或是没有严格依据医生嘱咐用药,或仅接受药物治疗但没有进行相关血糖指标测定。为了将1型糖尿病患儿的自身血糖管理依从度提升,在对1型糖尿病患儿及患儿家长开展糖尿病知识健康宣教的同时,还需借助同伴的参与及APP你的医生管理软件的应用,使其积极面对自身疾病,提升治疗信念,促使1型糖尿病患儿自身血糖管理的依从度提升。

3.讨论

3.11型糖尿病管理现状

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对1型糖尿病患者相关登记制度及管理制度尚缺乏,对该病的基本信息血糖控制、并发症现况和治疗管理情况等均不清楚。目前,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方法,主要通过社区及医院护士上门随访、电话干预,运用同伴支持,建立QQ群,及运用糖尿病管理平台对1型糖尿病患儿患者进行管理。由于这些工作是护士承担,对于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带来较大压力,以上管理方法无法将全部1型糖尿病患儿的糖尿病自身管理相关需求充分满足。

3.2展望

同伴支持(PeerSupport,PS)是采取多样化方法聚集疾病相似、机体情况相似、经历相似的患者,使患者之间共同帮忙,相互提供生活、情感、社会等支持。采取同伴支持教育方法可以将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饮食、用药等自身管理能力提升。1型糖尿病在儿童以及青少年中较为多见,其对于自身疾病的管理能力比较弱,对血糖的控制效果比较差,如不及时控制血糖水平,约有半数以上的患儿可在病程12年左右出现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在偏远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医疗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增加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何选择有效的方法让1型糖尿病患者做好自我管理,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渗透入各行各业成为未来趋势,“互联网+医疗”必将彻底颠覆传统医疗行业。特别是在移动医疗APP软件及手机应用给糖尿病自我管理提供更快捷、更方便、更灵活的自我管理方法。我们将探索同伴支持+APP软件模式对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DabeleaD,Mayer-DavisEJ,SaydahS,etal.PrevalenceofType1andType2DiabetesAmongChildrenandAdolescentsFrom2001to2009[J].Jama,2014,311(17):1778-1786.

[2]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Nationaldiabetesstatisticsreport:estimatesofdiabetesanditsburdenintheUnitedstates[M].Atlanta,Ga:US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2014:1.

[3]MaahsDM,WestNA,LawrenceJM,etal.Epidemiologyoftype1diabetes[J].EndocrinolMetabClinNorthAm,2010,39(3):481-497.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2(2):1-56。

[5]JamesS,GallagherR,DunbabinJ,etal.Prevalenceofvascularcomplicationsandfactorspredictiveoftheirdevelopmentinyoungadultswithtype1diabetes: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J].BMCResNotes,2014,7:593.

[6]JaacksLM,LiuW,JiL,etal.TypeldiabetesstigmainChina:acalltoendthedevalutionofinpidualslivingwithamanageablechronicdiseas[J].DiabetesResClinpract,2015,107(2):306-307.

[7]杨玚,王君俏,顾莺.学龄期1型糖尿病患儿疾病知识和自我管理相关性分析[J].上海护理,2010,10(6):8-13.

[8]HolmesCS,SwiftEE,ChenR,etal.Demographicriskfactors,mediators,andmoderatorsinyouths’diabetesmetaboliccontrol[J].AnnalsofBehavioralMedicine,2006,32(1):39-49.

[9]Ericksonk,FreebornD,RoperSO,etal.Parentexperiencesraisingyoungpeoplewithtypeldiabetesandceliacdisease[J].JpediatrNurs,2015,30(2):353-363.

[10]刘齐,陈京立.慢性病儿童父母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