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3

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及护理

陆迎春

陆迎春

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201900

【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心身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大约有3000万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导致负性心理问题产生,而负性心理问题又能加重糖尿病发生的危险,二者互相影响。关注心理层面的治疗,对于维持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控制糖代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2型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研究现状及相应的心理护理作一综述,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在糖尿病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医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糖尿病(DM)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机体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5%。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其发生率高达30%~50%。目前已发现糖尿病患者中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糖尿病的治疗目的不仅要控制血糖水平,更要防治并发症、缓解疾病的症状以及改善生活质量[1]。因此,了解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有效控制糖代谢的关键。

12型糖尿病易发生心理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首先要求患者应该遵循严格的饮食控制,这就要求患者要改变患病前的饮食习惯,这种改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活动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极易产生负性情绪和心理痛苦。此外,终生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导致部分患者存在负性心理。在各项危险因素中,未能有效控制的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8%)是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危险因素。其次,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教育程度低、性别、年龄、性格异常、肥胖(体质量/体表面积,>30kg/m2)、吸烟、独居,合并其他躯体疾病及对治疗的依从性差等也是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因素诸如针对糖尿病的治疗费用增加、生存质量降低等都与此有一定关系。而生物节律、季节、都市化与糖尿病心理问题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2]。国内王英[3]认为精神过度紧张是糖尿病诱发因素之一,但糖尿病本身更是直接影响患者性格和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患者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失眠、健忘、多梦、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心情抑郁等。个别病人表现情感冷漠、偏执多疑,甚至丧失生活信心.产生自杀念头等。可见,2型糖尿病极易发生心理问题。

22型糖尿病常见的心理问题

国内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和抑郁,并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心理痛苦。

国内吴春艳[4]用汉密尔颁焦虑量表(HAMA)测试收治的160例糖尿病患者,发现大部分糖尿病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国外学者Filipcic[5]报道: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2.2%。在当今美国有超过1800万糖尿病患者,大约占该国总人口数的7%,其中约27%的患者合并抑郁症,且女性(合并发生率28%)比男性(合并发生率18%)更易并发。除了焦虑、抑郁,还有的一些心理问题是担扰心理如担扰自身疾病能否治愈;恐惧心理,见于糖尿病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或回忆想象危险;悲观心理,认为患糖尿病将失去前途,一切都完了或是糖尿病治疗不规范,反复发作,对治疗失去信心;此外还有自卑心理、固执心理以及求快心理等。

国内陈向韵[6]等采用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对5个社区卫生站或服务中心的252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以了解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痛苦现状和相关因素,糖尿病患者轻度痛苦13.89%,中度或以上痛苦3.17%。此外,研究者还分析糖尿病心理痛苦相关因素有:年龄、自负药费、糖尿病家族史、目前治疗方式、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血糖检测等。可见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痛苦。

3心理问题影响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的规范治疗包括个体化饮食、定期中等强度体育锻炼、自我血糖监测、规律服用降糖药物、控制血压血脂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等,如果这些项目中有一项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血糖就有可能不达标。负性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悲观心理导致糖尿病患者体育锻炼减少、不健康的饮食、较低的服药(降糖药、降压药、降脂药等)依从性,继而对糖尿病治疗产生负性影响。伴有负性情绪的患者往往会产生无助感,常见的叙述是感到自己的现状如疾病状态无法好转,对治疗失去信心,这种恶劣心境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悲观地预期治疗效果,在治疗中自我效能感低,并最后导致自我保健和治疗依从性差。

负性情绪可能是通过影响糖尿病病人的下丘脑,边缘系统的情绪环路.导致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调节系统发生变化,最终使病人升糖激素升高或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减弱,诱发IR状态(胰岛素抵抗),促进糖尿病发生或加重原有病情。还可能是由于抑郁、焦虑及心理压力易激活交感神经系统、炎性反应和血小板凝聚,继而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些都导致血糖控制不佳,最终增加合并症风险。

在各种心理问题中,抑郁症无疑是对糖尿病患者影响最大的心理问题。糖尿病患者如果合并了抑郁症,即使是亚临床的抑郁症状,也会持续地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并发症预防产生负面影响[7]。临床上,由于抑郁症患者有个人行为障碍如:社会功能退缩、回避、人际交往能力受损等表现,他们对治疗者提供的治疗往往满意度低,影响血糖控制。Saman[8]研究指出,合并抑郁症的糖尿病患者有较多的糖尿病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和眼科疾病等。更为突出的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比一般患者死亡风险高2-3倍。抑郁症愈严重。血糖控制愈差,生活质量愈低,死亡风险也愈大。此外,两病并发的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较高,他们占有更多的医疗资源,医疗费用也较高。

4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护理治疗可能对情绪和血糖控制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国内王天平[9]等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状况,并给予心理干预,然后比较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评分值及实验前后两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探讨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发现86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心理干预后症状明显改善,且对血糖的控制有显著改善。由此得出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要重视心理护理干预,建议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心理护理干预,进行糖尿病教育,有助于改善其抑郁情绪,使血糖更易于控制,提高生活质量。徐凤娟[10]通过对518例糖尿病住院患者不同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及心理疏导后发现,除怀疑、满不在乎及抗拒、不愿治疗2种心理状态外,其他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均有不同改善,得出结论为正确的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树立自强自爱自尊的信心,可使糖尿病患者接受合理的生活干预治疗,提高糖尿病的控制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心理护理疗法包括良好的医患人际关系,认知疗法、情绪疗法、行为矫正疗法、家庭关心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可引导患者积极评价生活事件、多进行换位思考、变换角度看问题,正确认识个体对自身和现实感知的局限性,并解释歪曲的认知与心理行为的关系,消除由于知识缺乏及不良认知导致的焦虑、抑郁、悲观情绪,使其对自身状况和现实环境的认知评价符合客观现实,从而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社会支持是影响认知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周恒宇[11]等探索建立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抑郁症健康教育、认知重建、支持性心理护理、放松训练及常规娱疗等内容,通过选取4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机对照研究,结论为以支持性心理护理和认知治疗为基础的护理干预能减轻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改善应对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做好心理护理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入了解,不断总结和掌握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就诊时,诊断后的心理变化,并根据心理变化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通过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和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积极地与疾病抗争。

5.总结

总之,负性心理问题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害性不可低估,由于负性心理情绪可能使患者不遵从治疗,免疫功能下降,更易使糖尿病患者病情迁延加重或罹患新的疾病,甚至有自杀的危险。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器质性合并症都应该作适当的心理评估,包括病人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病人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心理问题的易发因素,并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在服用降糖药物的基础上,予糖尿病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护理教育,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及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丽英。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分析与心理干预策略。中国医药。2010,5(11):1009-1011。

【2】陈湘,谭子强。2型糖尿病焦虑、抑郁调查及对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54-1455。

【3】王英。糖尿病的心理护理体会。中医临床研究。2012,4(15):111。

【4】吴春艳。糖尿病病人心理特点分析与护理。中外医疗。2010,29(33):146。

【5】FilipeicI.MargeticB,SimunovicI,etal.Depressiontreatmentanditsimpactuponthequalityoflifeinpatientswithdiabetestype2一theCroatianstudy[J].PsychiatrDanub,2010,22(2):231-235.

【6】陈向韵,王永利,岳鹏。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痛苦及相关因素分析,护理学杂志,2012,27(21):74-76。

【7】JeffreyS.Gonzalez,LaurenA.McCarl,DeborahJ.Wexler,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forAdherenceandDepression(CBT-AD)inType2Diabetes[J].JournalofCognitivePsychotherapy:AnInternationalQuarterly,2010,24(4):329-343.

【8】SamanIZuberi,EhsanUSyed,JunaidABhatti,AssociationofdepressionwithtreatmentoutcomesinType2DiabetesMellitus:Across-sectionalstudyfromKarachi,Pakistan[J].BMCPsychiatry,2011,11:27.

【9】王天平。心理干预对糖尿病焦虑抑郁心理及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6):132。

【10】徐凤娟。518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医学临床研究。2012,29(2):383-384。

【11】周恒宇,陈莉萍,陈小菊。初探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对策,激光杂志,2010,31(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