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品行障碍的护理体会

/ 3

青少年期品行障碍的护理体会

莫小红

莫小红(广西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543000)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4-0269-03

【关键词】青少年品行障碍临床表现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的改变,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盲目追求“高消费”、“性解放”等,为了满足这种欲望而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进行盗窃、乱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在现实环境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可产生各种非社会化行为方式的机会,但绝大多数人们都可以主动回避犯罪,因为一般人都希望避开处罚或者因害怕处罚而控制自己的非社会化行为。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期是社会化发展的最关键阶段,在这期间双亲培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长教师的模范作用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院收治了8例诊断为品行障碍的女性患者,她们中年龄最大的为20岁,最小的年龄为14岁,经使用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护理及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知识宣教,患者均痊愈。现对该类患者的护理体会概述如下:

一、概述

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通称为反社会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品行障碍。

发病机制有研究证明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发病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密切关系:

1.社会环境因素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强调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最多见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几十年来反复研究,并经过不同学科、不同民族、社会文化的反复验证,证明了家庭环境因素是少年品行障碍及其严重类型的成因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性的原因。

2.家庭环境因素

2.1家庭严重不和睦,破裂家庭,如家庭内部严重矛盾,长期争吵,家庭长期处于负性情绪气氛之中,家庭主要成员的暂时或持久性的分离,甚至离婚,双亲不全家庭、单亲家庭。

2.2缺乏爱、温暖的亲子关系

对于这一说法各国学者研究结果都一致提示缺乏亲密的亲子相互关系,孩子与双亲缺乏情感的认同,缺乏亲密感情交流,孩子不认同于双亲角色,与少年犯罪形成有密切关联性。

2.3双亲对孩子缺少监督或监督无效

对孩子缺少监督指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双亲不加限制或管束,例如孩子可以独立的活动、双亲对之完全放任自流、中国对少年犯罪原因系统调查研究表明:以家庭、学校、社会完全不予管束的少年流失群作为犯罪原因的占极高比率(即占95%以上)。

2.4双亲对孩子的管教过严或不当

双亲对孩子采取过分严苛、粗暴的管教态度,如过严的惩罚和体罚。父亲或母亲一方严管而另一方偏袒或者在管教上前后采取宽严不一致的方式都会对孩子产生严重后果,过分娇惯、过分保护方式也会在形成反社会行为上有较大影响,是对品行障碍、少年犯罪行为形成是重要原因之一,

2.5家庭成员道德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为榜样,如酗酒、性犯罪等;

3.不良的社会交往

3.1人的个体的行为是后天获得的,患者周围人群的行为、父母的举止、媒体宣传内容都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随着社会变迁,价值观念的改变,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盲目追求“高消费”、“性解放”等,为了满足这种欲望而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进行盗窃、乱淫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

3.2沉重的学习负担,长期紧张、单调的生活,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学业失败、情绪沮丧、意志消沉,也影响心身发育和形成的健全人格。

3.3教育是发展智能和提高文化水平的手段。过早失去学习机会必然影响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约束能力,追求效仿不良刊物和媒体的暴力或色情场面,会导致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二、品行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

1.主要是反社会性行为,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表现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经常说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夜不归宿;参与社会上不良团伙,故意破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

2.攻击他人或动物伤害、殴打、威胁、恐吓他人;虐待小动物或比他(她)小的儿童或残疾儿童;使用刀、枪棍棒、石块等硬物或器械造成他人躯体的伤害,男孩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孩多表现为言语性攻击,如咒骂、侮辱等;抢劫钱财:年少时表现为抢劫、敲诈同学,年龄大些后或几个人一伙共同抢劫路人、武装抢劫等。

3.对立违抗性行为指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措施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表现为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易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存心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地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常违反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

4.故意破坏财物故意破坏他人物品或公共财物,以毁坏他人物品、破坏他人物品、在公共场所或名胜风景区胡涂乱画、使有价值的物品失去价值、放火等方式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

5.偷窃、欺诈多表现为先拿家长的钱或物,开始时数量较小,当所偷钱财不能满足自己消费时则会去偷同学、偷路人、偷商店、有时为得到家长的钱,可以编出谎话进行欺骗、敲诈、勒索等。

6.违犯社会准则经常说谎以骗取好处(物质上或精神上),或者是为了逃避责任(惩罚责备);逃学,由于厌恶学习或学习成绩差、患者对家长谎称是去上学、对老师讲则是称因为家中有事,而在校外游荡、打电子游戏、玩耍;夜出不归、经常在外过夜,虽经家长劝说仍然不能改正,严重者可四处流浪、乞讨街头。

7.品行障碍患者一般以自我为中心,好指责或支配别人,故意招人注意,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

三、护理

1.对患者家长的相关知识的教育

对家长的教育重点放在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上,改变家长的教育观点和方法、纠正父母对其子女不良行为所采用的严厉惩罚或熟视无睹的教育方式;训练父母学习运用适当的方法与子女进行交流,用讨论和协商的方法,正面行为强化辅以轻度惩罚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通过社会学习方法让患者发展社会可接受的行为,对患者面临的问题或困难要主动去解决或者在与华患者商量中共同解决问题。

2.对有品行障碍和攻击行为的患者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2.1不理睬的方法,使患者感到得不到注意,而减少负性强化,减少其攻击行为。

2.2也可将这类患者置身于无攻击行为的住院患者之中,或让患者观察其他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被惩罚或禁止,会减少其攻击行为。

2.3鼓励其主动回避这是一种消极退让的方法,尽可能避开易引起发怒的刺激物(包括人、物、事等)。

2.4注意转移当患者面临着易激怒的情景时,应立即转移注意力,去注意另外的有兴趣有意义的事物,这样就自灰不发怒了。有的青少年被人挫伤了自尊心,如果老是想着这件事,就易产生报复攻击的心理;如果主动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积极的活动上去,把不愉快的事和丢在脑后。

2.5鼓励其主动发泄为了消除怒气,主动地把有关的事情向信得过的人倾诉出来,少年碰上了委屈,感到十分不满,千万不要积怒于心头,而可以找父母、老师或知心朋友心心吐露,甚至哭诉一番,在他人的同情和安慰下,心中的怒气会渐渐消掉的。现在社会,已经开展了很多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室,可以寻找正规的心理咨询(辅导)师来纠正自己的缺陷。此外,还可以写日记、写信、打电话等,把自己的心情释放出来,得以息怒。

2.6意识控制法通过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来制止发怒。当患者面对着冲突情景时容易发怒,特别是在对方先有错的情形下,自己就会怒气更大,这时应保持清醒的意识,尤其不能头脑发热,自己要提醒自己:不能发火,千万不能发火。在这种情景下,自己内心可以默念数字,默念老师对自己教导过的话,情绪放松了,理智就更清醒了,冲动的行为就不易发生了。

2.7升华法把愤怒的情绪转向从事其他活动上去,这种替代作用具有升华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常说化悲痛为力量,其实也可以说化愤怒为力量。有的中学生被人讽刺,自尊心受到伤害,心中当然很气愤,但可以把怒气压抑下去,转化为一种力量,去积极地从事读书、写作、唱歌、绘画等有意义的高尚活动,结果既消除了怒气,又获得了新的成绩,可谓一箭双雕。

2.8鼓励他们参加合作游戏或集体游戏,并强化良性行为教育有品行障碍的患者要正视自己的错误,有自责心,有羞耻心,像脸上脏了一样要自己动手洗脸,严肃地做自我批评。

2.9在矫正品行障碍的过程中,要鼓励患者经常自我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自己鼓励自己在取得那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时,也要给予肯定,说明以后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认知和行为治疗

品行障碍的患者存在认知缺陷,认知疗法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行为治疗目的是为了改变或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主要采用正性强化法消退法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行为的发展。较常用、效果较好的行为治疗为阳性强化法,对每个品行障碍的患者,当不良行为被良好行为取代时则给予物质、精神或社会性奖赏,以求得良好行为的保持,这种方法至少可以部分解决品行障碍的行为问题。

四、讨论

当前就微观预防和干预来说,重要任务在于进步父母亲的文化教育素质,以改善和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题目是针对孩子管教上的粗暴、纵容和对孩子的娇惯溺爱。

就大多数品行障碍患者来说,他们的异常行为都是一时性的表现,一般是在接近成年以前这些行为就渐渐减少,甚至消失了对这类患者的预防干预的责任,主要是落在双亲的肩上而且根据国内外经验都证实:最有效的干预者,就是患者的父母亲。

参考文献

[1]杨艳.《健康大讲堂》,第374期之《青少年期品行障碍护理》.

[2]陆小英.《医学与哲学》,2001年09期之《青少年品行障碍研究综述》.

[3]石萍.儿童心理咨询(十四),品行障碍,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4(12):46—47.

[4]罗学荣,万国斌,李雪荣,等.湖南省7—16岁儿童品行障碍的流行学调研,《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5):227—228.

[5]孙红云,梅俊安,唐志华,等.行为治疗对住院青少年品行障碍的效果研究,《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22期.

[6]深圳市兰亭心理咨询《深圳论坛》《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品行障碍“表现、治疗、护理”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