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提问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提问探析

付邦贵

贵州省金沙县安洛乡中心完全小学

摘要: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学习与探究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时代语境下,如何持续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成绩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重要命题。本文紧密围绕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提问这一主题,以现实教学中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在挖掘和梳理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和探讨相对应的优化提升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课堂提问优化对策

课堂提问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构成元素,是课堂教学组织中最为普遍的教学形式之一,一般而言科学高效的课堂提问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如通过必要的课堂提问可以切实地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提问教师及时获取学生课堂听讲情况、有效调整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环节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醒学生认真听讲的目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都可以实现切实的提高和优化。因此,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时代语境下,作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而言,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持续优化和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这是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践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语文教师实现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而事实上,在小学语文特别是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命题,它需要挖掘和调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赖于综合多元化优化措施的合力作用。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在借鉴其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基于实际问题阐述和探讨几个值得我们作为突破口的因素,以和学界交流。

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个师生之间开展对话、实现思维碰撞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要尽量摈弃模式化、形式化等不良倾向,严格以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为基本价值追求。

众所周知,按照当下的教育教学理念而言,学校教学活动不再是学生被动听课学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积极展开交流对话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课堂提问是最为重要的形式,而必须明了的是课堂提问更科学的视角上而言也不是教师检验和考察学生的形式,而更应该是互相交流、共同探究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和意义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在课堂交流中实现思维的拓展和多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认识,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提问过程中一定要摈弃的是模式化甚至形式化的倾向,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更多的不应该是简单对错层面上的判断,而应该是在积极聆听基础上的引导,对于一些似乎“不着调”的回答教师也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这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特点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表达欲望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综合发展能力培养才能得到落实。

三、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要充分考量和尊重学生的即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创设提问情境强化对于学生的代入感。

学校教学活动必须得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妇孺皆知的命题,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较为独特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识规律,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做好“备学生”这一个环节,以学生的实际即有生活经验作为切入口,通过积极创设科学高效的教学情境时学生能够有效地进入到教学主题中来。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颐和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这是一篇介绍景物的文本资料,因此教师有必要调动学生具体生活中的具体景物素材资源,如可以在解读完课文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为同学介绍颐和园的风景,同时可以基于文本资料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简要描述自己的校园。

四、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要体现整体教学设计上的统一性,提问和交流的主题和教师的引导必须是课堂教学逻辑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一堂小学语文课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教学组织过程,各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必须实现有机统一而最终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课堂提问和课堂交流互动自然也不例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有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有的提问和交流主题和阐述、引导方式实际上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整体课堂的体系,对于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没有直接的帮助,如此一来课堂的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领会知识制造了一定的困难,即小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教师提问的内在动机和意涵,提问这个环节无法为完成整体教学效果服务。如在一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圆明园的毁灭》的校园公开课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了课文的第二到第四自然段之后,学生为圆明园的宏伟与辉煌所叹为观止,这时应该及时地导入到下一个主题即圆明园的被毁灭上来,辉煌与被无情地毁坏之间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但这位教师在中间又设置了“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小节,让学生例举历史上的文化遗址和文物,旨在让学生感受从先秦到清朝大约两千三百多年时间中出现的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并通过课件展示了一系列精美的文物珍宝,可以看到这个课堂提问和交流环节如果简单的是这样设计的话基本上是失败的,原因教师没有实现与其他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参考资料:

(三)李英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解答的现状及反思——基于对20节录像课的分析,《小学语文》,2016年Z1期。

(四)刘晓旺,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探析,《新课程(上)》,2015年03期。

(五)杨敏,简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华少年》,2017年34期。

(六)金玲玲,思之始,学之端——浅析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年06期。

(七)岳国忠,正视生命:课堂追问的基点——以特级教师李卫东《<论语>十二章》教学为例,《教育科学论坛》,2015年21期。

(八)周晶,卜灵霞,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解答时要把握的四个“度”,《亚太教育》,2016年02期。

(九)严月兴,小问题大学问——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分析及实施对策,《科技视界》,2012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