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基层医院乳腺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高频超声在基层医院乳腺癌普查中的应用价值

王莉梅

王莉梅(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妇幼保健中心B超室652200)

【中图分类号】R7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154-01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基层医院乳腺普查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733名妇女进行乳腺彩超常规检查,并进行BI-RADS分级。结果733人,0级41人,占总检数5.6%;Ⅰ级404人,占55.1%;Ⅱ级239人,占32.6%;Ⅲ级37人,占5%;Ⅳ级7人,占0.96%;Ⅴ级3人,占0.41%;Ⅵ级2人,占0.27%。结论运用高频超声对乳腺普查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根据乳腺病变超声声像图特征,以期待乳腺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乳腺肿瘤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高频超声乳腺普查

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已高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超声因无创、操作简便已成为乳腺疾病诊断的首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在我院进行普查的733名妇女,年龄22—76岁,平均49岁。

1.2仪器与方法:使用GE—V730、西门子S200彩色超声仪,探头频率7—10MZ。先观察二维图像,再用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流信号,并采用BI—RADS分级评价。

BI—RADS分级标准:

0级:检查不满意或不完全(需要其它影像检查)。

Ⅰ级:阴性(未发现病变,常规随访)。

Ⅱ级:良性表现(无恶性特征,常规随访)。

Ⅲ级:良性可能(乳腺癌的可能性低,2%以内,间隔6月随访)。

Ⅳ级:病变有恶性可能(需组织活检)。

Ⅴ级:恶性可能性很高,95%以上(活检)。

Ⅵ级:恶性(采取相应措施)。

2.结果

733名超声检查结果见表

分级0ⅠⅡⅢⅣⅤⅥ

人数4140423937732

百分数5.655.132.650.960.410.27

3.讨论

乳腺癌绝大多数源自乳腺腺管上皮细胞,极小部分源自腺泡从组织过度增生而发展到癌变须经过相当长的过程。据报道一个具有浸润能力的肿瘤发展到临床能扪及肿块常常需要数年或更长时间。因此开展乳房自我检查将高频超声(彩超)诊断纳入常规乳腺疾病普查具有深远意义。

鉴于声像图特征常与乳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病理组织的特征有关,因而在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有了很大的实际意义。乳腺癌通常要与乳腺纤维瘤、导管内乳头状瘤、慢性乳腺炎包块等相鉴别。

近几年来,乳腺癌的高频超声诊断又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对微小乳腺癌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同时,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的一系列随访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过,高频超声检查也存在它的局限性,特别是一些直径0.5cm左右的微小肿块,如囊性纤维增生疾病中腺瘤样结节形成,该声像图与微小乳腺癌很难鉴别,即使加用彩色多普勒其肿块的血流也可表现为多样性(血流丰富、血流稀疏、血流不明显),故定期随访或超声引导下肿块剔除,依靠病理检查相当重要。但超声具有无创性、简单易行的特点,仍是诊断乳腺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缙熙,姜玉新.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严松莉,张青萍.乳腺超声与病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