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临床效果的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临床效果的分析研究

李霞

(成都市德康医院四川成都610091)

【摘要】目的:分析肝素治疗慢性病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心血管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患者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资料,对比分析是否用肝素治疗对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50%时间、疼痛缓解时间、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肝素治疗后,患者ST段回落幅度≥50%时间、痛缓解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患者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溶栓疗效确实,适用于临床治疗慢性病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值得各医院参考应用。

【关键词】肝素;溶栓;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172-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由冠状动脉缺氧缺血造成的心肌坏死性心血管急症,常伴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等;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1]。研究显示,高血压、老年痴呆、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有发生AMI的风险,而AMI在发生4小时内形成冠状动脉内血栓,因此对于本病应及早治疗[1-2]。然而,目前使用的溶栓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会增加溶栓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本院使用肝素作为AMI血栓的溶栓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52例在我院住院的慢性病患者发生AMI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平均年龄82.7±11.5岁,女性29例,平均年龄83.9±12.5岁;所有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包括:前壁(9例)、前间壁(11例)、下壁(10例)、高侧壁(9例)、侧壁(7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AMI临床诊断标准。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AMI患者分成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住院的所有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同时给予患者止痛、吸氧等辅助支持治疗。结合患者心功能、心率、血压等指标制定一般治疗方案酌情给予血管舒张药物治疗,并对心肌酶谱和出凝血时间进行检测。开始溶栓治疗3小时内,每隔半小时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若患者出现突然疼痛减轻、消失情况,医护人员要做好随时监测患者心电图的准备。患者在治疗20小时后,要每隔2小时对患者心肌酶谱进行检查。除了进行上述一般治疗,分别对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进行以下治疗:治疗组患者入院后均腹壁皮下注射5000IU低分子肝素钙,30min后静脉滴注150万单位尿激酶,之后每隔12小时进行上述操作1次,连续7天。对照组患者仅在入院后进行尿激酶静脉滴注,剂量和治疗时间与治疗组一致。

1.3评价指标

通过观察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50%时间、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结合冠状动脉再通判断标准,计算再通率。再通标准为:①治疗2h内,患者溶栓症状减轻或消失;②治疗2h内,ST段迅速回落,回落幅度≥50%;③患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等;④经心肌酶谱监测发现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提前至病后14h内,血清肌酸激酶峰值提前至病后16h内出现。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x-±s的方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治疗组患者ST段回落幅度≥50%时间、痛缓解时间要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栓再通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AMI的发病起因通常是患者经受突然的情绪激动、长期过度劳累、季节突然变化,饮食无规律等因素时,心肌周围血管发生急性灌注量不足,造成患者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2-3]。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自身体质较差,极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暴发该病[2]。由于该病发病迅速,易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抢救是否及时是临床治疗该病的关键,病症发现越早,抢救治疗时间越及时,心肌梗死范围越小,该病预后效果越好[1,3]。

目前,通过静脉溶栓的方法治疗AMI疾病已取得确实的效果。在疾病发生的空窗期(发病后3~6h内)进行积极的溶栓治疗,能使该病的治疗效果达到最佳[1]。该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是机体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因此,通过药物抑制患者凝血系统的激活或者激活患者机体的溶血系统,可有效地治疗本病,同时也是本病的治疗基础[4]。肝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其能与凝血酶Ⅲ特异性结合,改变凝血酶的结构,抑制其活性,是凝血机制无法正常启动;同时肝素也能抗Xa因子,促进凝血栓的溶解[3-4]。通过研究发现,患者使用肝素治疗后,患者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ST段回落幅度≥50%时间、痛缓解时间显著减少,表明肝素用于治疗该病作用确实。通过并发症的对比发现,使用肝素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部分病例仅出现轻微的出血现象,未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肝素对慢性病AMI血栓溶栓具有确实的疗效,具有血管再通率高,症状恢复迅速、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各医院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玉芝.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5):93-94.

[2]李延芳.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60例临床特点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7):685-686.

[3]张燕,彭卫平,陈小设.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8(22):44-47.

[4]王杨光,何文威,冯敏.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