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

史荣华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6年8月本院新生儿监护室中10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除了采用与对照组一样的护理模式外,还要对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新生儿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241-02

新生儿病房具有高度风险性,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安全的因素[1]。因为新生儿的抵抗力较差,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并且没有家属对其进行陪护,因此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量较大,并且护理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与压力[2-3]。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加强新生儿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新生儿来源于2014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新生儿监护室中,随机按照平均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12.19±3.38)天。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12.18±3.42)天。两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是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组除了采用与对照组一样的护理模式外,还要对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如下。

1.2.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1)复温、保暖。因为新生儿的皮肤调节功能不足,并且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其体温通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暖护理。早产儿通常病情危重,各系统发育更不成熟,要以其体温、体重以及胎龄为依据,对暖箱的温度进行调节。同时注意安全护理,开关暖箱的侧门时,要防止压伤患儿手脚;勤巡视,观察是否工作正常,是否有漏电现象,防止出现意外事故。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要动作轻柔,治疗操作集中进行,避免过长时间打开保温箱。(2)喂养护理。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胎龄愈小,其吸吮力愈差,易发生溢乳、呛咳;消化能力弱,易发生呕吐、腹胀和腹泻。因此,必须合理喂养。若无喂养禁忌,应遵医嘱早开奶,喂奶后要帮助患儿拍背,将其头肩部抬高三十度,头偏向一侧,防止因奶汁反流误吸而导致窒息。(3)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哭声以及吃奶情况进行认真观察,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与医生进行联系,并且遵医嘱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4)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消毒和隔离制度,正确执行手卫生,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进入新生儿监护室中的医护人员,均要更换专用的鞋、帽和工作服,并严格执行探视制度。病房、沐浴室、配奶间、治疗室每日空气消毒机动态消毒3次,每次2小时。暖箱、光疗箱、辐射抢救台、监护仪、微量泵等仪器设备每日清洁,遇有污染及时消毒。采用高压灭菌的方式对新生儿的奶瓶、奶嘴、奶帕、毛巾、垫套等进行消毒。如新生儿出现特殊感染征象,需对其进行隔离,专人护理。

1.2.2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风险防范(1)提高新生儿监护室管理人员的素质,选择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工作责任心强、拥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护理人员在新生儿监护室工作。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2)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科室中要建立起严密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对医护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其能够遵守制度习惯化,不断将其责任意识强化,具体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且对其工作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持续改进工作,确保基础护理质量达标。(3)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工作中相互督查,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现不安全隐患,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严防护理差错的发生。(4)加强危重新生儿的管理。合理评估新生儿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高度重视,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作出科学合理的处理,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

1.3观察指标

护理后,对观察与对照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除此之外,还要对两组新生儿家属进行调查,了解其护理满意情况。

1.4统计方法

使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进行录入,然后再将数据转化为SPSS16.0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及齐性检验分析。

2.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率对比[n(%)]

组别例数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率

对照组506(12.00)40(80.00)

观察组500(0.00)50(100.00)

3.讨论

在护理实践中,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属于一种损害性、不确定性的事件,它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损伤患儿健康,而且也会给医院带来不利[4]。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对新生儿监护室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5]。新生儿监护室建立的目的主要在于对具有疾病的新生儿进行治疗,给予其全面监护与护理,最终达到降低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与新生儿死亡率的目的。在新生儿监护室的护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对其加强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新生儿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冯俊芳.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8):288-289.

[2]李恒玲,吴学文.循证护理在NICU静脉给药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5):129-131,135.

[3]傅思勇.观察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J].医学信息,2015,28(47):267.

[4]任香娣,孙献梅,彭艳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2):2622-2626.

[5]卓瑞燕,郑若菲,王瑭颖等.NICU新生儿身份识别体系的构建[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3):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