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及建议杨翔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江津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及建议杨翔宇

杨翔宇

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402260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1]重庆市江津区牢牢把握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跨越式发展,加大文化服务供给力度,壮大提升人才服务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圈可点的骄人佳绩。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江津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本文正是在查阅了相关参考文献,并借鉴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嘉兴、东莞等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江津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考及建议

党的十八大召开五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2012年提高超过3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来源:人民网)。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速度远远没有赶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西部地区区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远没有健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1]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区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基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他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构建共享、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西部地区区县的广大人民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江津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跨越式发展,加大文化服务供给力度,壮大提升人才服务队伍,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公共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建设速度和质量还是不能满足当地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水平也亟待提升。

一、江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江津区牢牢把握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强力推进文化阵地建设跨越式发展,加大文化服务供给力度,壮大提升人才服务队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圈可点的骄人佳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江津区新建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剧院,新增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区级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并建成29个镇(街)、27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81个综合性文化中心户(大院)、4个工业园区职工文化活动阵地、20个特色文化空间,为公租房、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配建文体服务设施,文化基础设施得以逐步完善。

(二)财政投入保障有力。

江津区设立创建工作专项经费,区财政每年配套落实创建经费1200万元,确保专款专用。累计投入2.2亿元新建区级大型文化设施。投资1100万元提档升级改造基层综合性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户(大院)。2016年,全区文化体育传媒总支出2.23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占全区公共财政支出的1.99%。财政投入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发展效益。

(三)群众文化活动愈加丰富多彩

江津区常年免费开放空间达到131个,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62项,组织全民阅读活动等各类活动200余场次,共服务群众达113万人次;建立送文化下乡长效机制,两年来购买文艺演出2176场次,丰富了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送“微宣讲”到田间地头、院坝村落1.3万余场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江津区每年还设立100万元的专项补助资金,发放现金券和惠民卡,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底线均等”和“群体均等”;利用“文化江津云”,实现文化供需对接,满足群众文化“订单式”服务需求;以品牌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打造了“滨江之夏”、聚奎大讲堂、聂帅精神巡讲报告会等47项文化品牌活动,实现“一节一品牌、一镇一特色”。

二、江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江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因素,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不足,概况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镇(街)综合文化站(中心)存在短板。部分镇(街)综合文化站(中心)面积、结构等不符合国家标准,中山镇、柏林镇、永兴镇等10个文化站尚未评级。

2、村(社区)文化设施参差不齐。部分村(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中心户(大院)面积不足、设施缺乏。

(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方面

1、标准化建设亟待提高。群众文化团队的扶持力度不够大、扶持办法未制度化;没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不突出。已启动文图两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特色不突出。

3、文化服务水平不高。文化活动内容较单一,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群众反馈方式未制度化。有群众反馈方式,但未能常态化,尚未建立群众反馈办理的制度。

5、村(社区)无文化管理员。村(社区)文化工作由村(社区)干部负责,没有专门负责文化工作的管理员。

三、加强江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及其对策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体系

在江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还要积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同时还要科学合理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投入的资金,以便实现效益最大化。

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只包括经济建设,还包括文化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其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资金不足会严重阻碍基层公共文化的发展。有鉴于此,要促进江津区公共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财政预算方面,政府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确保资金的投入能够不断满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同时,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加强对该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从而使得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积极稳步推进。另外,除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还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引导、支持社会资源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二)以制度考核为手段,确保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江津区编制了《江津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江津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5——2017)》;颁布实施了《江津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实施标准》、《江津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标准》、《江津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和《江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绩考核办法》,作为未来5年江津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法定遵循。在江津区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之际,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撸起袖子加油干之时,当地党委政府要从和谐社会构建和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屋建瓴,将经济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当地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则,把基层公共文化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中,将各镇街、部门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户的建设管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方面的情况,纳入对各镇街部门实绩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加强对各镇街部门领导班子的考核,确保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三)通过招聘、培训和选拔等多种途径,壮大基层文化骨干

“人才是兴文之本,是强文之基。基层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我国文化队伍的现状,要巩固和加强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2]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文化骨干培训制度,通过招聘、培训和选拔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基层党校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办文化、管文化的能力,进一步壮大基层文化骨干的队伍。

(四)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内容,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

要不断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内容,逐步扩大公共文化活动的受众面,从而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可以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会或者微信、QQ交流等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程度和空闲时间的活动安排等进行精准了解,进而开展能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需求的公共文化活动,力争让社会中的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他们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得以教育、交流和提升,进而构筑他们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

[2]何真.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