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浅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周议策

周议策(北碚区人民路小学蔡家校区重庆北碚400707)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8-0022-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既是难点,更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每一类的应用题,由于教师教学时间长,只能分类教,分例题讲解,学生要反复不停地练习。教师只是重视技能训练,并没有将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表现出来,教师一味地苦教,学生一味地苦学,并没有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如何将小学数学在应用题这一块的教学进行革新,是目前至关重要的课题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如何才能掌握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接下来,笔者便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好基础

由于小学数学应用题大部分都以大段文字叙述为主,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这使学生对应用题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所以,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会解应用题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老师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作为应用题的题目内容,易于学生理解,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关于“路程和速度”的问题,以班级内的某同学作为主人公,编创题目,老师可以这样描述:“周末,陈同学和王同学去储同学家玩,陈同学和王同学都是从同一地点出发骑自行车去,陈同学的速度是10km/h,王同学的速度是12km/h,总路程为5km,王同学途中休息了半小时,请问谁先到?”再分步解析题目内容,理清题目思路,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逻辑关系。第二,把复杂难懂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易懂的图文,例如,上面关于“路程和速度”的问题,老师可以在黑板上通过简单的线段、图标、文字描绘整个题目内容。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理解题目意思,抓住题目重点,学习信心自然会随之增强。第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并结合鼓励的教学手段。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解应用题时,可以选择大型的应用题给学生尝试和挑战。先给出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十五分钟左右,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老师也可以画一些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行适当的点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适当鼓励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表扬,指出学生好在哪里;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学生进行言语攻击,要适当鼓励学生。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提升之后,数学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应用题教学就会变得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对于一道应用题来说,其难易程度并不是由数据的多少觉得的,大多是由应用题的结构叙述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应用题所采用的叙述语言多为书面用语,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也就意味着解答题目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弄清楚题目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题。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去阅读题目,理解题目,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思考到底讲的是什么,题目的所讲述的事件过程是怎样的。要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是条件,哪些部分是问题,哪些部分是我们可以直接获取的条件,哪些部分是我们可以间接获取的条件。不仅要去阅读,还要根据所理解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线段图等辅助工具,将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具体的表现出来,将题目变的简单化,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和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小明有20个苹果,小强的苹果是小明的3倍,那么小明和小强总共有多少个苹果。从题目中我们要分清哪些数据和信息是和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哪些是和问题有着间接的关系的。总共的苹果数是小明和小强的加在一起,那么我们需要知道小明和小强的苹果各有多少就可以了。从条件中我们已经知道小明有了20个苹果,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求出小强的苹果数目,问题就解答出来了。所以通过这种对于问题的转化,从题目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学生不会解答某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够,对于题目的意思不能做到准确的把握,对于其中的数量关系认知不够清晰。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会审题就相当于解答出了一半。

3.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问题根本搞清应用题的原理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尤为重要,也是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时常遇到“比……少”“比……多”“同样多”“还剩”“一共”“问题”“条件”等专业术语,数学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概念和数学名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例如,红气球有5个,黄气球有45个,绿气球的数量与红气球是同样多的,黄气球的数量是绿气球的多少倍?在解这道题时特别要给学生讲清楚“同样多”是何意,在解答同一类的应用题时特别注意将一些术语和数学名词解释清楚,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讲解需要用两步以上的计算来解答应用题时,第一,让学生搞清楚这道题的原理;第二,确定采用何种算法解答该题。比如只需两步计算的题,既是两步计算,就会有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这样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它的原理来决定。例如,六年级一班有女生28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8人,共有多少名学生?当解答这道题时,如果没有将原理弄清楚,女生28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8人,就特别容易把28和8进行相加,这样会将36认为是全班的人数。如果想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出现,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明白该题所讲的是什么,再将已知的数量关系理顺,最后才能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

4.结合生活实际改进、优化应用题型

传统应用题内容一般都是由人为编造的,内容大多人为化、程式化,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应用题完全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的解答兴趣与热情。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答题兴趣,教师需要对原有题目进行适度创新,拉近应用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将原本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应用题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取而代之,以增强熟悉感。以具体的数学例题为例:“西南纺织厂今年上半年生产棉布850匹,正好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的5/9,问‘今年原本计划生产棉布多少匹?’”在这道应用题中“纺织棉布”与“西南纺织厂”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性不大,所以教师可改编为“假设本班级的学生有420人,占了全校学生数的5/11,全校学生有多少人?”这样的题材来自学生身边,学生在接到这道题目时首先会惊讶于题目中的数字“420”会疑问“班级怎么可能有420个女生?”这样的出题方式会让学生愿意来讨论,在讨论时也会有话可说,也能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并运用恰当的逻辑思维解答问题。当然,有些应用题所涉及的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数据落后,学生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以银行存储利率为例,有的应用题提及“年利率5.6%”这显然与当今的实际情况不符。教师如果对这些数据不管不顾,只是要求学生算出答案即可,就会影响应用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应根据当前的银行利率实际,将其变为“年利率2.7%”这样,既能使应用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还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银行存储知识。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让应用题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不能只追求一节课的改变,要力求教学模式的整体改观,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应用题教学的始终,这样我们的应用题教学才会逐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