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族工作的问题及对策——以广州白云区石井街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城市民族工作的问题及对策——以广州白云区石井街为例

李思霞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为例,就其民族治理工作展开相应的成就、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民族工作、石井街、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金资助“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交往困境与对策——以广州白云区为例”(项目编号:GSY201605)阶段性成果。

城市民族工作指以城市少数民族问题为主要对象的民族工作以及与城市功能相联系的民族工作[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各民族跨区域流动越来越活跃,少数民族同胞外出经商和打工人员逐年增多,广州因其经济发展等优势,吸引了不少少数民族同胞前来务工、创业。2014年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中指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采取“关门主义”,要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对此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的城市民族工作的先进经验值得学习与宣传,本文将以石井街为例,对其民族事务治理工作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白云区石井街城市民族工作治理成就

位于广州西北部的白云区石井街道,户籍人口730人,流动人口9500人,因其交通便利,生活方便,最近几年成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据统计,2014年全街登记在册的少数民族有3000多人,其中穆斯林群众600余人,维吾尔族153人,大多从事服装、餐饮等行业。2014年以前,石井街社会管理服务滞后,出租屋管理等问题突出,且由于穆斯林群众对当地政策不了解,语言沟通障碍、宗教风俗等差异大,容易产生矛盾纠纷,使得当地政府的管理执法受到阻碍。因此为处理当地突出问题,做好少数民族同胞服务管理工作,2014年,石井街道建立了全市首个少数民族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同时还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及志愿者服务队伍(简称“两站一队”),便于少数民族同胞更好融入城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两站一队”联合拥有较多少数民族律师的律师事务所,此外还招聘了2名维族工作人员、9名维族志愿者,发挥其沟通无障碍、熟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优势,为少数民族群众班的形式,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法律服务。“两站一队”建立以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调解纠纷有成效。建立不久,就解决了多起涉疆人员纠纷,如用“以维待维”的方式劝诫摆摊老乡,为社会稳定起到“减压阀”作用。其次,出租屋和来穗人员的登记率高了。由于跟很多维族同胞语言沟通困难,导致出租屋管理工作不理想,自从“两站一队”建立以来登记率明显上升。最后“两站一队”的建立方便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为和谐白云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二、石井街城市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

石井街城市民族工作在带来极大成效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民族问题预防机制。相较于过去,石井街民族成分更多、民族人口增多,并且在散居化的前提下,城市民族管理工作较以前要复杂、难解决的多,相应的城市民族工作也要随之改变。但是在很多时候一碰到事情的时候就火急火燎的去处理,处理完了就高枕无忧,事情暴露了以后才会重视并着手解决,只重视事后处理,缺乏预防机制,导致发生事情的时候就会猝不及防,得不到有效解决。同时,这种事后处理的方式,让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城市民族管理部门的存在,使得少数民族同胞很多时候也不是很相信政府,只有在涉及自身利益受损时,才会寻求他们的帮助。

其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到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演进,在少数民族同胞民族成分增多、民族人口急剧增加的前提下,少数民族同胞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亟待落实。如教育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石井街很多流动少数民族,对于那些流动少数民族来说,收入低,很多学校要求得社保交满5年才肯让孩子入学,使得孩子就近入学难。包括10个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一些特殊诉求,存在清真寺较少,很多穆斯林得跑去很远的地方做礼拜,清真寺修葺难,修葺经费少,回民墓地难落实、改建扩建等问题。

最后,民族宣传工作不到位。城市民族管理部门对少数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宣传不到位,使得很多群众和各行各业的人员对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法规不了解,如对穆斯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不甚了解,导致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甚至很多民族管理工作人员在处理问题中也较少顾及到少数民族的特殊性,缺少较高的综合素质,容易导致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石井街城市民族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大力开展民族宣传工作

城市民族工作部门应强化思想教育的主动意识和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了解少数民族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其特殊的民族性和宗教性,尊重外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加强宣传力度,让少数民族知识能渗透到每个居民、每个部门,营造出团结共建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引导外来少数民族同胞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积极培养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二)加强民族问题预警机制

民族问题预警机制能够对尚未发生的民族问题进行预防,防患于未然,提高处理灵活度与信息采集效率,不仅重视事后处理也注重事前的预防措施,降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并且如果平时工作打下结实良好的基础,能够极大降低处理难度,做深做实民族事务治理。

(三)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城市民族工作管理部门应提供便捷的利益表达渠道,听取广大民族同胞的诉求,加大对存在问题的研究,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水平,注重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解决少数民族同胞的相关诉求,如教育问题、穆斯林墓地等问题,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沈林.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

作者简介:李思霞(1991-),女,广东梅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