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患者压疮风险管理中多环节控制的应用

/ 1

心脏外科患者压疮风险管理中多环节控制的应用

赵洋1陈艳2

(1.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西宁810000;2.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青海西宁810000)【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患者压疮风险管理中多环节控制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90例心脏外科患者,根据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压疮风险管理,观察组再此基础上行多环节控制,对比护理后压疮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压疮分类比较无意义(P>0.05),但观察组压疮发生率4.44%与对照组17.78%比较明显较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2周后治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3.16%(P<0.05)。结论:心脏外科患者压疮风险管理中多环节控制的应用效果显著。【关键词】心脏外科;压疮;多环节控制【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213-01压疮是指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组织溃烂坏死现象,是护理中一个普通性问题[1]。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较重,治疗后多需长期卧床休息,因此压疮发生率相对较高。实施有效护理管理,可有效避免压疮发生。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压疮风险管理中行多环节控制模式,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90例心脏外科患者,根据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9-69岁,平均(51.25±3.64)岁,其中高危压疮患者25例、不可避免压疮患者2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8-69岁,平均(50.25±3.87)岁,其中高危压疮患者29例、不可避免压疮患者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压疮风险管理,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患者压疮风险情况,根据结果,制定护理措施,包括皮肤护理、体位变化、饮食方案等。观察组:在常规压疮风险管理基础上,行多环节控制模式,具体为:(1)成立压疮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压疮风险管理小组,经过压疮相关知识培训,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护士长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压疮风险管理制度,对责任护士进行讲解,且指导其将各项制度落实在工作中。(2)规范压疮护理流程:明确压疮护理流程,按照相关制度,逐一开展护理工作。如遇到问题,责任护士将其整理,上报给护士长,护士长组织责任护士通过查找资料,询问专家等方式,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同时不断完善、更新护理流程,以便其能够充分满足患者需求。(3)改善护理措施:对年老瘦弱患者,护理人员每1h协助翻身1次,采用R型针头倾斜侧位30°,讲解翻身技巧与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定期更换体位;体重较大者,应4人同时协助患者翻身,避免推拉等方式,导致皮肤与床单摩擦较大,引发压疮。可在患者臀部放置薄软枕,减轻局部压力,还可采用透明贴,保护骨隆突部位。对尿失禁患者,可使用毛巾平铺于臀部,避免不透气尿垫与皮肤直接接触,保持臀部干燥。1.3评价标准统计两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对发生压疮患者,记录其2周后压疮转归情况,进行对比。2结果2.1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压疮分类比较无意义(P>0.05),但观察组压疮发生率4.44%与对照组17.78%比较明显较低(P<0.05),详见表1。表1两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n(%)]组别高危压疮不可避免压疮压疮发生率观察组(n=45)25(55.56)20(44.44)10(22.22)对照组(n=45)29(64.44)16(35.56)19(42.22)X20.7410.7414.121P0.3890.3890.0422.2两组患者压疮发生2周后转归情况比较观察组2例患者压疮发生2周后,治愈率为100%(10/10),对照组9例患者压疮发生2周后,治愈率为63.16%(12/19),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X2=4.856,P=0.028)。3讨论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压力、营养、皮肤抗力降低等因素造成[2]。在早期皮肤发红时,可采取减压等措施逐渐好转,但如未得到有效干预,进而出现皮肤浅表溃烂等现象,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传统压疮护理干预,多是对患者行健康宣教,由家属对患者实施操作,效果较不理想。将多环节控制模式通过成立风险小组,制定有效护理措施,明确护理流程,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压疮发生率4.44%与对照组17.78%比较明显较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2周后治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3.16%(P<0.05)。多环节控制通过规范护理制度,明确流程,促使护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调整,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高治愈率。综上所述,心脏外科患者压疮风险管理中多环节控制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江丕菊,马雯.多环节控制在神经外科患者压疮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6,20(3):598-600.[2]农月稠,傅桂芬,谭小燕,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压疮高危病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4):426-429.[3]郭秀萍,周萍.三级质控在脊柱外科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8):169-170.

相关关键词

心脏外科 压疮 多环节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213-01 压疮是指患者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组织溃烂坏死现象,是护理中一个普通性问题1。心脏外科患者病情较重,治疗后多需长期卧床休息,因此压疮发生率相对较高。实施有效护理管理,可有效避免压疮发生。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压疮风险管理中行多环节控制模式,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90例心脏外科患者,根据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9-69岁,平均(51.25± 3.64)岁,其中高危压疮患者25例 不可避免压疮患者20例 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8-69岁,平均(50.25± 3.87)岁,其中高危压疮患者29例 不可避免压疮患者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压疮风险管理,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患者压疮风险情况,根据结果,制定护理措施,包括皮肤护理 体位变化 饮食方案等。 观察组在常规压疮风险管理基础上,行多环节控制模式,具体为(1)成立压疮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 责任护士组成压疮风险管理小组,经过压疮相关知识培训,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护士长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压疮风险管理制度,对责任护士进行讲解,且指导其将各项制度落实在工作中。(2)规范压疮护理流程明确压疮护理流程,按照相关制度,逐一开展护理工作。如遇到问题,责任护士将其整理,上报给护士长,护士长组织责任护士通过查找资料,询问专家等方式,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同时不断完善 更新护理流程,以便其能够充分满足患者需求。(3)改善护理措施对年老瘦弱患者,护理人员每1h协助翻身1次,采用R型针头倾斜侧位30° ,讲解翻身技巧与方法,指导患者家属定期更换体位 体重较大者,应4人同时协助患者翻身,避免推拉等方式,导致皮肤与床单摩擦较大,引发压疮。可在患者臀部放置薄软枕,减轻局部压力,还可采用透明贴,保护骨隆突部位。对尿失禁患者,可使用毛巾平铺于臀部,避免不透气尿垫与皮肤直接接触,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