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浅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

朱庆涛

新乡市农田水利技术推广站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灌溉技术的发展关系到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必须加强灌溉规划技术是设计工作,设计出一些高效、省时、省力、合理的水利灌溉计划,以促进农业发展。本文首阐述了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最后讲述了保障规划顺利进行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

前言

农田水利灌溉对于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及水资源利用率的高低。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对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农业灌溉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一、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工作的意义

农田水利灌溉区建设与农业发展情况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在现阶段,做好农田水利灌溉工作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有利于水土资源的保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能有效解决人畜饮水的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经济效益。

二、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原则

规划原则指的是在确定规划方案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具体包括农田水利规划方案的继承性、设计农田水利功能的协调性以及整体性、目标的衔接性以及基础的可靠性等方面。具体包括下面三个基本原则。

1、继承性原则

农田水利方案的规划必须以现实状况为基础,继承现有系统的合理性,调整不合理的地方,根据结构合理和功能优化的目标,尽可能地使农田水利的利用结构和布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针对农田水利利用的现状结构、整体布局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同时以这个为基础确定合理有效的规划方案。

2、整体性原则

农田水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具有生态服务以及隔离建设用地等功能,因此在做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方案时必须在布局与数量上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以便更好地对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生产安全进行协调,避免因小失大。

3、动态性原则

农田水利作为一个生态综合体和经济综合体,因而对它的规划便具有相对性,它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在动态的发展态势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从而才可以保持一个相对优化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它的协调性和保护性、刚性与柔性的相互结合。

三、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及分析

1、规模前景预测

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小型灌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发展好小型灌溉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好人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还可以通过动态发展改变农民的收入结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小型灌溉区的发展也有所不同,主要受当地环境资源、土地资源、农作物生长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要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在修建小型灌溉区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好当地的资源优势,将农作物灌溉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开发其他利用价值,可以提升小型灌溉区的综合实用性。

2、规划技术及实施方法

1)规划前准备阶段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当地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当地的地理环境资料,通过查找地方志、年鉴等方式,了解地方的降水量、气候条件、土质条件等;第二,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资料,包括之前实施的历史工程资料等;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当地经济效益情况、收入情况等。通过这些调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为之后的规划设计做好基础准备。

2)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在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可以采取边设计边建设的方式,根据之前收集到的基本资料,构建设计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与施工单位进行有效而及时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施工季节若选在雨季,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雨水储存工作,为以后的旱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与此同时,也要注意相关设施的配备工作,如输水管的建设、清淤工作等,以便灌溉区可以尽快地投入使用。

3)灌溉技术施工阶段在整个规划设计中需要有意识地加入后期管理问题,并在灌溉工程投入使用之后,开展不定期的检查指导工作,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同时,对于相关的工程与设备要进行定期的检测与维护,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基础上,还要保证他们的正常工作。

四、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多功能设计的措施

(1)以农田水利为核心建立用地调整的管理机制。从农田水利利用的角度出发,实现农田水利的优先权,首先要做的事依据规划方案确定城市禁建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发展速度,能够做到主动避让农田水利的规划区域。从农田水利规划的角度去看,规划区内严禁改变使用的途径,通过进行土地整理减少零散的建设用地所占的空间,把新增的建设用地主要用来发展水利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2)针对农田水利功能进行分类管理,分为3类规划区,具体为应急功能、生态功能和隔离功能,同时制定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实现分类管理。(3)把保护农田水利的监督与激励措施相结合,依据农田水利的多功能建立新的核算资源的标准,确定补偿标准,鼓励农民参与其中,提升他们保护农田水利的自觉性。提高农田水利所占用的各项成本,完善各项监督以及管理手段。(4)完善GIS支持的农田水利动态管理系统,结合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农田水利区域规划的统一管理,同时做到农田水利规划区域的不同功能的精确化的动态变化管理。

五、结语

由上述可知,农田水利工程与农业生产、人畜饮水等紧密相关,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关键。灌溉规划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效能发挥程度,故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工作至关重要。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灌溉功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玉芬,任岩.农田水利工程中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188.

[2]魏凤玲.浅谈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222.

[3]明子晖.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1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