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宣传的误区及理性调整思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经济新闻宣传的误区及理性调整思辨

李爱华岳正华

李爱华岳正华(淄博人民广播电台100101)

[摘要]经济新闻宣传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经济发展层出不穷的经验使经济新闻宣传有了丰富的素材,而独到创新的经济报道又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舆论支持。

[关键词]经济新闻社会矛盾见解

当今,纷繁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多得牵引起社会舆论关注的神经。经济新闻宣传作为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经济发展层出不穷的经验使经济新闻宣传有了丰富的素材,而独到创新的经济报道又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舆论支持。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反映经济生活现象,揭示本质,报道前瞻,成为媒体竞相聚焦的着眼点和兴奋点。过去那种单纯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受众需要,特别是有一些报道犯了“市场经济幼稚病”,人云亦云、缺乏独立审视和思考等一些常见的误区在经济报道中的集中反映,更使得大量经济宣传流于形式。

以下,笔者就经济新闻宣传中比较普遍的几个误区,及如何理性看待并加以有效调整谈谈个人的想法。

误区1:经济新闻宣传程序操作、因循反复、缺乏独立见解

现在,有些受众之所以反映一些经济报道没有真正做到“三贴近”,大多是因为报道仍沿用传统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媒体从生产、市场、体制、资源等视角入手报道经济现象的很多,不少经济报道通常采取终结式的方法,程序化地报道生产进程和最终成果。有些经济述评常常是三段论式的结构,即是什么(搬出现象),为什么(分析原因),该怎么(解决问题),缺乏理性思维,报道形势陈旧。

误区2:经济新闻宣传爆炒猎奇、展示负面,引发社会矛盾

眼下,经济报道中存在一种“爆炒”热点的现象,常常出现多家媒体同时报道同一问题的状况。像环境污染、生态被毁、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严峻状况,虽然根源上不是新闻界的过错,但近几年,单纯的“反映式“报道思想和模式,随意甚至是刻意猎奇,追求卖点,单纯展现经济负面现象,对加剧这些问题的恶化并非没有一点责任。

误区3:经济理论宣传专业性强、可听性差、遭遇曲高和寡

经济理论宣传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报道中一个难点,专家看了不解渴,受众又觉得听不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从事经济活动,经济与生活密切相关。深奥的经济学原理,源于经济生活本身,应还其本来面目,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那么,怎样使经济报道走出误区,形成独立的见解、具有一定的深度呢?笔者认为:

首先,树立全局意识,主动引导社会舆论走向

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出现的经济现象,是一种客观事实,常常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大环境紧密相连。这就要求经济记者把要报道的新闻与大形势联系起来,因势论理,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

搞活困难企业是近些年经济报道的热点和难点。淄博市是全国有名的丝绸之乡,素有“旱码头”之称。但是,近年来,传统丝织产业生产经营却陷入困境。经过调查我们认为:丝绸行业是传统产业,这一现象虽然发生在淄博,但就全国而言又具有普遍性;如果揭示出影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宏观指导作用。只要创出新意来,还是很有发掘价值的。

材料有了,这些材料与“大环境”能否联系起来?怎样取舍更富表现力?采访主题要放到全局来衡量,从这个角度入手重要不重要,典型不典型,新鲜不新鲜;如果选取准确,起点高,范围大,新闻就“升值”了。最后文章的标题就定为《走出山东看丝绸》,该经济报道获得了当年山东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专家奖。

其次,善抓针对性,提出独到准确的新见解

针对性是衡量经济新闻宣传有无深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抓准问题常常可增加经济报道的“厚重”感。经济报道要抓难点,就要有针对性地捕捉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苗头与经济热点,为受众解疑化难。

前几年,当淄博火车站出现春节刚过的“民工潮”时,如果单纯从经济写实角度去报道,只可写淄博火车站某日乘客达到多少人,当天能走多少,滞留多少等,不仅不能剥笋见核,可能还会引发负面的社会舆论。

再次,注重写作方法,深入浅出多与实例相结合

对普通听众来说,经济工作中的许多蓝图计划、名词术语及资料数据是生硬而枯燥的,每年的人代会、政协会期间,年度例会,往往出现许多套路式采访,如何在例行公事的采访中策划组织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经济热点专题,有心者见仁见智。殊不知,汇聚一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端精英、人才济济,恰是难得的主题性采访好机会,如广播记者采编制做的《服务业:现代经济的增长点》,报道在评述服务业的发展前景时举例说:产业链条很长的房地产业,人们买了高档商品房,不光要有装修服务,支付保安、清洁等物业管理费用,还要有公共健身设施、商业场所消费。于是,服务业吸纳了更多人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织好社会安全网》围绕“失业了怎么办?”“养老金怎么拿?”“生了病怎么办?”等问题进行对话,消除了一些听众的疑问。

第四,讲究采访技巧,身入心入凡事都做有心人

采访需要技巧,但面对同一类题材,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采访方法,最后会有效果不同的铺排传播效果。还说说《走出山东看丝绸》的采访历程吧。

为了更好的把握这一选题,使采访对象更具典型性,电台经济频道的记者先后到北京、济南、杭州等地进行了前期采访,采访对象中既有国家对外经贸合作部、全国行业协会、中国丝绸总公司的负责人,又有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级丝绸专家和丝绸重点产区的企业负责人。因为选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被采访对象一开始都心存戒备,记者的采访技巧,直接影响着采访对象的心理和效果。要获取好线索,记者就要做“有心人”;不仅要“身入”,更要注意“心入”,边采访、边思考,提问题要找准“切入点”,抓住“闪光点”,提到点子上,抓在要害上,不说外行话,使采访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打消顾虑,侃侃而谈中道出了一句句“含金带银”的肺腑话语。

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受众,当审视一篇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评判一篇经济新闻报道的优劣时,通常会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是否产生社会效果?能否引起受众关注?所以,新闻记者应成为经济观察家,写经济报道,要扩大视野,才能得到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认真挖掘好经济新闻事件的内涵。这样的报道才会增强作品的可听性、形象性、阐释性、综合性,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更生动地反映经济生活的时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