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有效性

李明毅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梨埠镇凤仪小学李明毅邮编543100

摘要:知识的学习在于吸引,而不是压制和灌输,在作业中更应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因此,作为老师应关注学生在做作业时的习惯行为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是否专注、是否认真、能否保持好奇心,是否快乐地做作业。要吸引学生在作业中主动去探索学习,把做作业当成一件有兴趣的事去做,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关键词:游戏作业、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实践能力、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已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数学作业的设计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切实落实“减负提质”,提高教学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游戏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退位加减法》后,把计算变成有趣的扑克牌游戏,很快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再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熊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体验数学乐趣

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我们要让他们在来自生活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陶行行之先生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为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内容也同样离不开生活。

如教学西师版小数五年级上《小数四则混合计算》后,我布置学生星期六和家长一起上街买菜,在规定的范围内,看买哪几样菜,各买多少较合适。这道作业要学生根据市场价格,家庭经济条件等诸信息综合考虑,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

三、作业形式多样,提高实践能力

以往的数学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学生个人完成、数学课本知识范围的书面作业,远离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变化作业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操作性作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分一分,让学生亲手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了六数上《圆的认识》后,基于学生运用圆规不太熟悉这一实际情况,我让他们回家做一幅画,要求是:自己设计情境(主要用圆规),尽量多用圆或圆弧来表现情境中的动物、植物、物品及其他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东西。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这样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2.日记型作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伴有一些感受、疑问和自己的新发现,这些想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淡忘。怎样才能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和闪耀的智慧呢?我尝试让学业生写日记,写出自己认为与数学有关的发现。如在学习六年级下《百分数》这一章节时,我让学生回家完成这样一项作业:煮大米。根据煮大米中的水和米的百分比,完成一篇数学日记。学生根据课本内容,邀请家长做指导进行练习。在这篇数学日记中,有的学生写道:“今天,我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感受到了妈妈做饭的辛苦。虽然煮大米很简单,但是要煮好可不容易。”这样的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思想感情。

3.实践性作业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尝试等活动,可加强社会认知,提升社会参与意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这类作业可结合某一教学单元某个研究专题进行,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

4.探究性作业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的作业设计,应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型模式之上,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的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深挖教材,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经历过程中,获得体验,掌握新知,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练”出一片属于我们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小学电教,2009年4月。

[2]徐恒祥,《改革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呈现方式》,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3.12。

[3]任宝贵《家庭作业观之反思与重构》,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