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至绥阳高速公路延伸线洞当门大桥勘察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贵州省遵义至绥阳高速公路延伸线洞当门大桥勘察研究

李先恒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社会对于交通网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我国加强了公路建设规模,公路等级不断提高,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加。众所周知,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将会直接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所面临的工程地质条件也变得复杂,在一些山区,为了确保公路建设的实用性、经济性等必须要架设桥梁,设计施工前必须要对桥梁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勘察工作是进行桥梁设计及施工的基础。因此,公路桥梁地质勘察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贵州省遵义至绥阳高速公路延伸线洞当门大桥勘察情况进行论述,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洞当门大桥、勘察、岩溶暗河管道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高速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公路建设时所涉及的桥梁工程也不断增加。桥梁工程建设必须对桥梁墩台基础进行开挖作业,同时必须确保下伏基岩具有足够的地基承载力,因此,桥梁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尤为重要,是设计、施工的重要基础,是确保工程安全性的必备条件。

1、桥梁工程概况

1.1桥型方案概述

贵州省遵义至绥阳高速公路延伸线洞当门大桥为分幅桥,左幅起讫桩号为ZK0+493.98~ZK0+866.02,全长372.04m,右幅起讫桩号为YK0+460.18~YK0+862.22,全长402.04m,上部结构采用(左幅12×30;右幅13×30)预应力砼(后张)T梁,先简支后连续;下部构造:采用柱式墩,墩台采用桩基础。

1.2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桥区位于贵州中北部黔北山地高原地带,属正安县南坪乡所辖。附近海拔775.0~1073.0m,相对高差298.0m,轴线通过段地面高程在836.0~886.0m之间,相对高差50m。地貌类型属溶蚀型低中山地貌。场区覆盖层为残坡积层(Qel+dl)粘土、块石土,人工堆积层(Qme)回填土,桥位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P1q+m)灰岩。

桥区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071.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077.8小时,年无霜期平均295天。灾害气候主要为倒春寒、暴雨、冰雹、秋绵雨、霜冻和凝冻等。

2、勘察过程

2.1勘察目的

勘察工作按照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中的桥位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及公司技术主管部门和设计部门提出的技术要求执行。勘察目的:查明桥位覆盖层厚度、岩体风化程度、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工程地质特征;确定持力层位置,提供相关物理力学参数,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2.2不良地质勘察

2016年5月初,在原桥梁T梁方案的钻探过程中,桥梁10号墩钻探揭露洞高约60米的大型岩溶暗河管道,同时地质调绘发现桥区南面约1公里处发现岩溶暗河入口,西北面约700米处发现岩溶暗河出口,据调访地方村民,该进出口为一联通岩溶暗河管道,从平面位置分析,该岩溶暗河管道与路线平面相交。针对该情况,我公司聘请专业洞穴探险队对该岩溶暗河管道进行实地测量,取得了该岩溶暗河管道空间形态资料及其与桥梁交叉处的具体洞高、洞宽等资料。

3、工程处治方案研究

3.1原T梁方案研究

该桥原方案为30米T梁桥,原方案桥梁9#、10#墩位于岩溶暗河管道正上方,其顶板基岩为灰岩,厚度仅为23m,岩溶暗河管道宽约56m,顶板厚跨比约为0.4,参照贵州省交通厅2007年7月发布的《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指南》9.3.4节(公路岩溶路基,顶板厚跨比接近0.5或大于0.5为稳定地基;对于大中桥、特大桥岩溶地基,当基地面积小于溶洞平面尺寸时,溶洞顶板厚跨比接近2或大于2为稳定地基),因此,作为桥梁方案,为欠稳定地基,不能将桩基置于溶洞顶板基岩内;若采用桩基穿透溶洞方案,因溶洞高度达60米,且距离溶洞口距离较远,洞内雨季水量大,施工难度极大。因此,该方案基本不具备可行性。

3.2桥改填方方案研究

根据贵州省交通厅2007年7月发布的《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指南》9.3.4节,该岩溶暗河管道与路基交叉处顶板厚跨比约为0.4,为欠稳定地基;同时,桥梁最大墩高达35米,地形横坡较大,填方体稳定性较差,同时路线平纵面无优化调整空间,综合分析,桥改填方方案不能成立。

3.3大跨径桥梁跨越方案研究

根据测量资料综合分析,该岩溶暗河管道与路基交叉处最大宽度约56米,结合桥位处地形地貌,经公司技术主管部门综合分析,后采用主跨为90米、边跨为52米的预应力砼变截面连续箱梁跨越该岩溶暗河管道,引桥段仍采用30米T梁方案,后对该桥梁方案进行综合勘察,各墩台位均未发育影响基础稳定的大型溶洞等不良地质,该方案最终获得了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主管部门的认可,为最终施工图设计方案。

结束语

随着公路桥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桥梁施工前所进行的勘察研究工作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贵州作为全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岩溶等不良地质发育较普遍,对于不良地质处治的研究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的工程处治确保了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从而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3]《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指南》贵州省交通厅2007年7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