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在科学教学中作用及其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投影在科学教学中作用及其应用

周雷震

关键词:投影;实验;激发;理解;拓宽

作者简介:周雷震,任教于浙江省义乌市稠江中学。

投影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生动形象的直观性、不受空间限制的再现性、运动变化的易控性和模拟性,色彩鲜艳的启发性和及时反馈的时效性等多种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与投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助手。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投影强化实验演示效果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然而有些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差,现象不明显,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利用投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1.利用投影展示微观世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载体的形象对人脑的刺激是最有效的,对大脑皮层的各种反应是最佳的。在教学中只凭宏观实验现象,学生难以理解分子、原子、离子这一类微观事物。用投影演示微观粒子的变化,这样学生头脑中空泛的想象变为图像启发下的具体直观的教学内容,学生较易接受。再如运用投影抽拉活动片来显示水电解的实质,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的动态的红、蓝小球(分别代表着氢、氧原子),开始时两个蓝色小球和一个红色小球组合在一起是一个整体即水分子,通电后被分解,于是几个小球自动分开且往两极移动,同时两两结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许许多多的氢分子、氧分子聚集形成了氢气、氧气,整个过程形象、清晰、明了,学生印象深刻。

2.结合实验演示规程,模拟实验

有些自然科学操作复杂,现象稍纵即逝,妨碍了学生的观察和掌握。我们把仪器装置图画在明胶片上制成活动片和散片,用它来演示操作过程。如氧气制取的操作过程,可以用投影一步步地来演示:查(气密性)装(药品)加热(用酒精灯)集气(收集气体)移动(导管移出水槽)撤离(酒精灯)等操作步骤。这样使学生对这类较为复杂的操作过程就比较清晰了。

3.利用投影绘图改错,强化基本操作训练,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自然科学实验中,如药品取用、仪器装配、物质加热、气体收集、电路连接等基本操作,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基础,必须严格训练。如在教学中仅让学生一项项地去操作还不够,还应用投影片通过绘图改错进行操作辨析,这样省时、省力,直观性、操作性强,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从而达到熟练规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投影激发学习兴趣,启迪积极思维

1.用投影调控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是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运用投影展示自然科学的丰富内容,把那些学生还未认识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其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所学的知识。例如教学《惯性》内容时,运用惯性来解释日常惯性现象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在实物演示的基础上再设计三框直观情节的复合投影进行夸张性模拟。如图三框投影片图示是:(1)同学们去基地劳动,同学们已准备好了A、B两位同学来迟了,分别坐在图中的位置;(2)汽车突然开动了,A同学翻落下来;(3)汽车紧急刹车,B同学向前冲出去。学生在乘车和生活中已有类似体验加之投影片的设计是采用夸张情节的方法,反差性强烈,引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2.利用投影启迪积极思维

利用投影可以将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科学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即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如《奥斯特实验》教学中,将一枚小磁针放置于投影机的载物台,银幕上会出现小磁针静止状态的投影。取一块条形磁针靠近小磁针,在条形磁针场作用下小磁针发生转动,该现象会在银幕上即进反应,提问:小磁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再在磁针的上方挂一根与磁针平行的导线,通电后磁针会生偏转,切断电源磁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些变化在银幕上显现,后排学生也能清晰看到。提问:现在没有条形磁针靠近小磁针为什么也能发生偏转呢?分析后得出结论:通电导线和磁铁一样,周围存在着磁场。教师使用创设情景的投影片,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把一个抽象的自然科学的现象形象地逐步表达出来。

三、利用投影为载体开展科学教学

1.运用投影编制题目增加课堂容量

传统教学中的题目如果不多就写在黑板上,如果较多就必须课前抄在小黑板上,而现在就不必为这些犯愁了,可以将题目编制到投影上,题量多少不受限制。编制题目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原创设计合适的题目,也可以运用网络搜索适合教学的题目。这样就大大地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运用投影事先准备好大量的题目,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很好解决了黑板书写空间不够的缺点。结合实物投影的应用,就能更好地进行习题教学。

2.运用多媒体技术弥补感性认识的不足

(1)运用图片。课堂教学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实物,或根本就不可能把实物搬到讲台上来。传统教学中只能用挂图,现在可以用投影插入一些图片,从而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如进行“动物”教学时,这些动物只能选用图片,运用网络寻找相应图片,通过超链接到投影。

(2)运用动画。有些教学内容无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传统教学中只能通过讲述来完成,而今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化抽象的讲解为形象的模拟实验,即运用FLSH软件制作动画。例如:植物的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的全过程,运用动画就可以很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获得了关于植物一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很好体验了植物的一生。又如铁的生锈过程也可以运用动画,超链接到投影,一定能得到很好教学效果。

(3)运用视频。有些教学内容,既不适合演示实验,也不适合动画制作,则可以运用视频超链接到投影上进行教学。例如,在“血液循环”教学中对猪的心脏进行解剖,解剖过程不利于学生观察,则可以将解剖过程从各个方位拍摄成视频,将视频超链接到投影上播放,演示可见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肯定好。

四、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掌握概念规律

概念规律是科学教学的灵魂,学生只有理解、掌握它们的实质,才能正确地进行判断、论证、推理、计算等。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逐步形成中,理解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难,加之初中生注意力不十分稳定持久,枯燥的文字、重复的讲解、单调的色彩、固定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他们大脑皮层的抑制。通过投影教学能有节奏地变换画面,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从而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有规律的兴奋之中,有利于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磁感应现象原理》教学中,学生对“闭合电路”和“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这两个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不能理解。此时用投影把导线制成活动片沿画成虚线的磁感线不同方向抽拉而出现“正切”、“斜切”、“平行切”。这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五、丰富感性认识,拓宽知识宽度,提高教学效率

捷克大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先示实物,后教文字,由具体到抽象。”由此可见,通过具体事物丰富感性认识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对学生获到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时空诸多条件因素的限制,许多自然科学的现象、过程很难在课堂上演示,特别是一些应用性的课题,如力的平衡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必须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材料,拓宽知识的宽度,丰富课堂气氛。运用投影,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大量的选择、填空、材料分析、思考练习等投影片,投到银幕上进行检查、补充讲解、练习,可以提高课堂密度,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同时,采用投影反馈,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促进学生及时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科学教学中运用投影,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与课件相比制作方便,要求设备简单,特别是在教学硬件设施薄弱的农村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春明.利用投影仪增强化学实验的可视性[J].广西教育,2004(32).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稠江中学

邮政编码:322000

OntheFunctionsandApplicationofProjectorinScienceTeaching

ZhouLeizhen

Abstract:Theapplicationofprojectorinscienceteachingcannotonlyreduceteachers’teachingburdens,butalsoimprovestudents’learninginterest,thustointensifystudents’cognitionandunderstandingforknowledge.

Keywords:projector;experiments;motivation;understanding;expa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