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师德的基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真爱,师德的基础

崔玉芝

"师德"一词还是我在儿时,老师就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对"教师"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渐渐地在我心中,生了根,发了芽,长大了。他终于结出果实--我也成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人们对教师一向的评价很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教师甘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说教师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我穿过它面前的这些光环,走近它的内核时,我渐渐的理解了它的内涵,教师事平凡的、普通的,犹如一颗小小的铺路石,而我只愿做那小小的铺路石,让我们的新一代在我铺就的平坦而宽阔的道路上奔向远方。

初次登上讲台面对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孩子,我总是板着脸,装着一副严肃的样子,想以"师道尊严"德尔传统道德威慑他们。然而不久,他们很快的发现了我的"友善",向我玩起了把戏。上课时有小声说话的,有做小动作的。对此我当然怒不可遏,将他们狠狠的训一顿。此后,我发现,我的训斥大有作用,上课他们正襟危坐。可是同时我也发现,学生见了我绕着走,上课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我的心不禁颤动起来,是不是我做错了?这是办公室的老教师给我送来"灵丹妙药":与学生沟通,用心去爱他们。慢慢地,我用老教师那里得到的"灵丹妙药"去和学生交朋友。我在每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尽量让每个学生树立起信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以你的真挚之情,诚挚之心是不会换取同学们纯真的心的。很快的,我们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牢固的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双重关系。

曾看过一个心灵小品《时间和爱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事在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富裕、虚荣、知识和爱",还有其它各类情感。一天,情感们得知小岛即将下沉,便纷纷逃离小岛。只有"爱"留了下来,他想要坚持到最后一刻。然而,过了几天,小岛真的下沉了。"爱"想请人帮忙,恰好"富裕"乘着一艘大船经过,"爱"便恳求"富裕"带她走,可是"富裕"却冷漠的回答道:"不!我的小船上有许多金银财宝,没有你的位置。"紧接着,"爱"又向站在华丽小船上的"虚荣"求助,"虚荣"瞟了一眼全身都湿透了的"爱",担心弄脏自己漂亮的小船。懒洋洋的回答道:"很遗憾,我帮不了你。""悲哀"是在太悲哀了,他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快乐"是在太快乐了,竟然没有听到"爱"的呼救。就这样,当"爱"一次又一次地向情感们求助,却一次次地遭到他们的拒绝。后来一位长者主动来到濒临沉默的小岛,把"爱"带走了。"爱"大喜过望,竟忘了问他的名字。登上陆地后,长着悄悄的走了。"爱"对他感恩不尽,问另一位长者知识"帮我的那个人是谁?""他是时间。"知识老人答道。"时间?"爱问道:"他为什么要帮我?"知识老人笑道:"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伟大。"

这是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因为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当时如饮醍醐,过目不忘,至今记忆犹新。

有爱就有一切,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在故事中如此,在生活中更是如此。全国师德郑琦老师47年如一日的教育历程不就是"时间见证爱"的最好写照吗?只有对学生永恒施爱,才能彰显师爱的伟大。有人这样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对学生就需要这样一种神圣的爱,她不求回报,言慈相济,这种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因为,一旦学生体会到这种爱的情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回顾自己的从教生涯,我深深的感受到,要做一名学生需要并喜欢的老师,必须时刻注意修养师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每天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业务时间我认真钻研业务,大量翻阅教育教学杂志,不断给自己充电。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也是艰辛的,这里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生命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我却有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是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时事业的信念和决心。虽然工作不久,我却亲眼目睹了老师的爱岗、敬业、奉献等作为,亲耳聆听了不畏艰苦、孜孜不倦、潜心育人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那为了学生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忘不了已有华发的老教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忘不了夜晚的办公室灯下、微机前埋头苦干的年轻教师,忘不了他们桌子上的教育杂志、厚厚的教案、描写教学论文的稿纸……这些对工作的投入,更是爱学生的体现。

面对着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一颗颗水晶般纯净的心,我想,教育事业也许拥有世界上最高利润的回报,你播下的是一粒爱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整个美丽的人生。教学中,我也许不能把爱汇聚成海,但我会竭尽我的生命把爱的水滴聚成一条小溪,让清澈流进每个学生的心、教育是一方充满理性的天地,也是一片饱含情感的空间。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奏响生命的音符,一起唱出爱的赞歌吧!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济东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