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误诊1例分析

/ 1

丹毒误诊1例分析

孙奥

孙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万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30000)

【中图分类号】R7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237-02

【关键词】丹毒痛风误诊

丹毒好发于颜面及下肢,常易复发。痛风也好发于下肢,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故易误诊。

例1,病例介绍

患者,女,79岁,因左足趾红肿疼痛三天入院。入院体查:体温36.4℃,脉搏8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11/56mmHg,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啰音。心率82bpm律齐,未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左足第二跖趾关节红肿,约20mm*30mm,皮温高,边界清楚,压之褪色,松开后很快又恢复红色,压痛,无化脓。双脚有足癣。左下肢无淋巴结肿大。血尿酸346.9μmol/L(正常值237.9~356.9μmol/L),左足X线片显示第二跖趾关节无异常。既往有高血压和痛风病史。入院后诊断痛风,予别嘌呤醇0.1g,每日3次;小苏打0.5g,每日3次。服药后3d无好转,查血常规WBC计数升高,遂考虑丹毒,给予青霉素1200万U/d和氨苄青霉素4.0/d,连续7天,给予局部湿敷硫酸镁治疗后足趾红肿疼痛消退出院。

出院诊断:丹毒。

2讨论

2.1丹毒是由乙型溶血型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内的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黏膜、淋巴管等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可发生在小腿、踝关节、跖趾关节,多由足癣引起。该病临床较为常见,其主要特点为局部皮肤有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软,边缘清楚,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红色消退,皮温升高,红肿的皮损一面消退一面发展,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2.2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高尿酸血症。痛风其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的标志,只有在发生痛风性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痛风性关节炎的特点:(1)大多起病于中老年,男性居多。(2)关节炎症状起病急骤,以夜间发作或加重;受累关节疼痛剧烈,并伴有明显红肿。(3)受累关节常为指、趾、跖等小关节及腕、踝、膝等远端大关节,常呈非对称性多关节炎。

2.3而本病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丹毒缺乏认识,丹毒和痛风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红肿、疼痛),跖趾关节是痛风的好发部位,而本例恰好是在该部位,该患者有痛风病史,血尿酸正常不可否定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更让本例患者的诊断容易混淆。但本例患者有足癣,为丹毒诱发因素,应该考虑到老年人丹毒。通过该病例,需吸取的教训:(1)询问病史要认真仔细,医生诊病需要全面仔细检查,多方面考虑问题。(2)治疗上注意疗程要足,患肢制动。(3)积极治疗足癣。

参考文献

[1]周沅丹,孙明,孙宏.原发性痛风误诊分析.湖南医学,1993,1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