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酮治疗室性心率失常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碘酮治疗室性心率失常临床分析

崔新征姚瑶

崔新征姚瑶

(沈阳市和平区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0002)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率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在治疗前4周内所有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未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普罗帕酮,观察组口服胺碘酮片,疗程均为8周,均同时接受冠心病的正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以及相关指标,探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率失常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0%、62.0%(P<0.05);治疗后普鲁帕酮组LVEF平均下降4.5%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胺碘酮组LVEF下降1%,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0.5年胺碘酮组复发率18.0%,普鲁帕酮组复发率50.0%.两组病例(观察组8例,对照组7例)均有口干、恶心、腹胀等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用药途径方便、安全,而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胺碘酮冠心病室性心率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04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人数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目前,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其发病率也逐年递增。一旦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VT),常使病情恶化,预后不良,其病死率明显增加。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顽固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者心律失常有较好的疗效,也是Ⅲ类药物中唯一无逆频率依赖现象的药物。它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和扩血管作用,并有抗交感神经作用,对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有调节作用,其负性肌力作用极弱。近年完成的一些前瞻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大规模临床实验,为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1],如无禁忌证是治疗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但有关其对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报道较少。我们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39~79岁,平均(49.52±3.72)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3.24±1.63)年;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级者25例、Ⅱ级者50例、Ⅲ级患者25例;其中室性早搏54例、阵发性室速23例、持续室速22例。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进行比较,无明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房室阻滞、心动过缓、严重肝、肺、肾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支气管哮喘、糖尿病、意识障碍、精神病史、碘过敏、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完成疗程者。

1.3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基础心脏病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及随访0.5年时均作常规ECG、Holter、X线胸片、心脏彩超及血T3、T4等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mg,国药准字H31020492),150mg/次,3次/d。观察组患者第一周给予胺碘酮200mg,3次/d,第2周给予200mg,2次/d,第3周给予200mg,1次/d,逐渐根据疗效及副作用减量直至停用。

1.4判断标准: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频发室性早搏减少70%以上,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以上,短阵室速减少90%以上,连续心搏15d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消失;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频发性早搏减少50%以上,成对室性早搏减少50%以上,短阵室速减少50%以上;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期间如同一患者同时发生几种不良反应,数据统计时以症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计一次。

1.5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8.0%、62.0%(P<0.05);治疗后普鲁帕酮组LVEF平均下降4.5%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胺碘酮组LVEF下降1%,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0.5年胺碘酮组复发率18.0%,普鲁帕酮组复发率50.0%.两组病例(观察组8例,对照组7例)均有口干、恶心、腹胀等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基础研究表明CHF患者室颤阈值降低,易发生室颤,为猝死最常见原因,胺碘酮为多通道阻滞剂,能终止多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无论对自律性增加,触发活动或折返激动均有效,能够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及传导系统动作电位过程和有效不应期,并抑制窦房结及房室结传导功能及旁路传导。口服胺碘酮能使CHF患者的室颤阈值提高,减少室颤发生胺碘酮、普鲁帕酮均可用于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但普鲁帕酮疗效不如胺碘酮,且部分患者可导致LVEF下降及停药后复发率高。胺碘酮原是一种血管扩张剂,20世纪60年代用于心绞痛,20世纪70年代中期用于治疗心律失常,为三类抗心律失常药,小剂量毒副作用小,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作用机理:(1)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降低窦房结和结间组织的自律性,延长房室传导时间和不应期。(2)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尤其适用于冠心病患者。(3)具有阻滞Ca2+通道作用,阻滞3相期延迟整流性钾电流,内向整流钾电流,ATP敏感钾电流及瞬时外向钾电流。(4)具有β受体阻滞剂相似的抗交感活性、减慢窦性心率和心房、房室传导。(5)可延长预激综合征的旁路前向和逆行传导,因而对预激综合征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有独特疗效。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BP、ECG改变,观察P-R间期、QRS波及QT间期变化,强调用药个体化,静脉用药宜选用深静脉,防止静脉炎发生。

胺碘酮具有抗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抗肾上腺素能作用、抗交感神经作用、无或轻微的负性肌力作用、相对低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故而确立了胺碘酮在对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价值,在治疗过程中把握最低有效量,即使长期使用,也是一种疗效好且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参考文献

[1]谭湘恒,杨祖福,王秀刚,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15):1913-1914.

[2]孙丽娟,王建春,胺碘酮治疗老年人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心脏杂志.2010,22(1):111-113.

[3]吴海雄.胺碘酮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99-100.

[4]邓少雄,郭南鸥,洪美满.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不同范围梗死的心律失常机制及预后[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6):2018-2020.

[5]蔡飞,李刚,昊立群,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180例临床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9(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