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5-15
/ 2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分析

侯丽蓉武永丽赵美琴

侯丽蓉武永丽赵美琴(山西省晋中市妇幼保健院山西晋中0306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5-0103-02

【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近5年的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指征中,胎儿窘迫占第一位,社会因素由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二次剖宫产率上升。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关键词】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剖宫产已经被广大妇产科医师掌握,成为各级医院解决难产和产科合并症、并发症,抢救孕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但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已经对孕产妇及新生儿造成了不良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降低剖宫产率成为广大产科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3467例剖宫产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和指征的变化,以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共9432例,其中剖宫产3467例。

1.2方法对上述病例进行归纳,按术前第一指征统计各项指标的构成比。

1.3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剖宫产率5年来我院住院分娩9432例,剖宫产3467例,平均剖宫产率36.76%。从2003到2007年,剖宫产率由30.79%上升到45%,呈逐年增加趋势(χ2=107.30,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而围产儿死亡率并未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而下降。

2.2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及变化剖宫产指征有胎儿窘迫、头位难产、社会因素、臀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剖宫产史及其他。胎儿窘迫(21.11%)占第一位,社会因素(20.92%)由2003年的第三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二位,二次剖宫产率由4.46%上升到8.94%(P<0.05)。

3讨论

3.1剖宫产率的变化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是国内外的共同趋势,60年代到80年代初,剖宫产率逐渐由原来的5%或以下逐渐升至15%-20%[1]。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大多数医院报道约40%—60%,甚至高达70%—80%[2]。本组资料显示,剖宫产率由2003年的30.79%上升到2007年45%,5年间上升了14.21%。

3.2剖宫产指征的变化

3.2.1胎儿窘迫胎儿宫内窘迫的正确诊断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对胎儿电子监护仪显示出的异常及胎心的变化缺乏细致的分析及处理,存在着“过度诊断”的情况,以致因胎儿窘迫原因而致的剖宫产率居高不下。

3.2.2社会因素本资料中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原因:(1)麻醉技术、手术技术、术后镇痛、监测水平的提高,大大增高了剖宫产的安全性,使医生对剖宫产的信任和依赖性增加,而忽略了剖宫产作为一种手术所致的远期并发症。(2)孕妇及家属对优生优育的期望值过高,甚至错误地认为剖宫产能使孩子聪明、母亲安全,忽略了分娩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有些甚至提出了“择日择时”的要求。(3)产科医生医疗风险大,日渐增多的医疗纠纷以及媒体的报道、医患关系的紧张,使产科医生压力增加、心理承受力下降,对产妇家属的要求采取妥协的态度,放宽了剖宫产指征。(4)孕妇惧怕疼痛和担心阴道试产失败经历产痛后仍需剖宫产,担心阴道分娩过程给新生儿造成损伤。

3.2.3疤痕子宫所致的二次剖宫产率增高高的剖宫产率使二次剖宫产增多,维持了剖宫产率的高水平,本资料二次剖宫产率由2003年的4.46%增高到了2007年的8.94%。

3.3剖宫产术的弊端适度剖宫产术可以使母亲转危为安,但是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病死率不再下降[3],且可导致许多并发症及后遗症,如:邻近器官损伤、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术中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新生儿损伤、剖宫产儿综合症。术后5年内并发症如:子宫周围组织粘连、慢性腹痛等,异位妊娠发生率增高,且患者住院时间长、费用高,增加了经济负担。

3.4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是摆在我们产科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1)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对高危妊娠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2)开办孕妇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使孕妇及家属了解妊娠及分娩的过程,树立阴道分娩的信心;(3)提高产科医生特别是青年医生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过硬的阴道助产技能;(4)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难产、胎儿窘迫的诊断要准确,除绝对的剖宫产指征外,我们均应给予阴道试产的机会;(5)加强医患沟通,开展无痛分娩、导乐分娩,从言行上关爱每一位分娩的产妇;(6)呼吁全社会关心支持妇产科事业,为产科医务人员创造安全的行医环境,使人人知道自然分娩的好处,从而正确选择分娩方式。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刘新民主编.妇产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22.

[2]黄醒华.对剖宫产的思考.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385.

[3]蒋利红.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对策.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7):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