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密闭式回血方法的改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血液透析密闭式回血方法的改进

梁富萍林清芳蔡康琴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血液透析结束时采用改良密闭式回血,与密闭式回血方法相比,改良密闭式回血方法在保护内瘘、减少污染及节省时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是近年来推广的新技术。采用此种方法可降低血栓形成,减少透析器的凝血发生率,使密闭式回血法的优势更大发扬,帮助护理透析事业向前发展。本文阐述了传统的密闭式回血方法,分析了改进后的密闭式回血方法,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血液透析密闭式回血的方法改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血液透析;密闭式回血;方法;改进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治疗方法,更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技术[1]。HD操作方法是利用透析器、透析液、透析机与供水系统等透析装置建立体外循环达到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2]。血液透析的各种环节操作的规范化是保障患者治疗安全的必要条件,而透析回血的方法又是其中重要的技术环节[3]。密闭式回血法是《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推荐应用的血液透析治疗结束时的回血方法。密闭式回血法的优点是针头污染、手套污染、穿刺针眼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发生率明显减少,对于动静脉内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护士操作无需他人帮助率明显增加。但在实际操作中,密闭式回血也存在一定的临床问题:1.自体动静脉压力过高,无法利用重力作用回输动脉端血液至患者体内;2.中心静脉置管,因导管顶端达右心房,透析管路的动脉端无加热装置,在寒冷的冬天,未经加温的生理盐水直接输入患者体内,引起病人心前区不适感;3.患者因体内凝血机制异常合并出血或出血倾向需采用无肝素透析时凝血机率增加;4.泵前动脉管路及动脉端内瘘针管壁上粘附着许多小气泡,因动脉管路泵前动脉端无任何过滤网和气泡监测装置,故在利用重力作用生理盐水回输血液时,可能有微小栓子或空气随血液进入患者体内,对患者造成伤害。为此,笔者单位采用了以下几种改良式密闭回血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注射器改良式回血法先用2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10ml备用,停泵,夹闭动脉端内瘘针或深静脉留置导管动脉端和血路管的动脉侧夹子,分离动脉端血路管和动脉穿刺针或深静脉留置导管动脉端,内瘘针或导管动脉端分别接内含生理盐水10ml的注射器,将穿刺针内或导管内血液推入血管内,血路管动脉端连接生理盐水,启动血泵开始以100ml/min速度回输血路管及透析器内的血液。回血完毕后分别拔出动静脉针,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深静脉留置导管封管处理。

2连接三通开关密闭式回血法开始血液透析治疗时,在动脉穿刺针或留置导管动脉端和血液透析管路之间连接1个三通开关,三通开关的侧管连接1瓶生理盐水。血液透析治疗结束,夹闭动脉穿刺针或留置导管动脉端的夹子→打开三通开关的侧管(将三通开关的盲端拧至动脉穿刺针或留置导管动脉端方向)→启动血泵100mL/min,回输血液至动脉壶→停血泵,打开动脉穿刺针或留置导管动脉端的夹子,将三通开关的盲端拧至血路管方向→生理盐水借助自然重力作用将动脉穿刺针或留置导管动脉端内的血液回输至病人体内→夹闭动脉穿刺针或留置导管动脉端的夹子,将三通开关的盲端拧至动脉穿刺针或留置导管动脉端方向→启动血泵100mL/min,生理盐水将剩余的体外循环血液全部回输到患者体内[4]。

3改良血液透析管路密闭式回血法将普通血液透析管路的动脉侧管前移。通过临床实践,确定侧管至动脉接头的较佳距离。目标是操作方便、尽量减少未经加温的生理盐水快速回输至患者体内。

综上所述,改良后的密闭式回血方法优化了回血操作流程,既保证回血的安全性和密闭状态,且能够有效避免回血操作带来的畏寒、发冷等弊端,又减少内瘘针凝血的发生率,较好的保护了透析患者的内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护士操作风险。密闭改良式回血方法:其优点:(1)回血完毕后拔针,护士操作时无需他人帮助,有条不紊,且有足够时间压迫止血,减少了拔针后穿刺点渗血、皮下血肿、针刺伤的发生,同时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血液对内瘘起保护作用。(2)针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压力过高,无法利用重力作用将动脉端血液回输至患者体内患者,减少了护士挤压盐水袋过程,同时减少了生理盐水的回水量。其弊端:回血过程中让需要断开内瘘针与血液管路动脉端接生理盐水回血,因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的同时应及时用生理盐水注射器回输内瘘针内血液,避免动脉端血液凝血。

参考文献:

[1]杨振华,吴霞瑁,徐静.优化操作流程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9A):72-74.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7.

[3]潘蓉,刘玉玲,蔡晓燕.3种血液透析回血方法对透析器残余血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986-987.

[4]刘永红,谷学梅,何庆宣等.改良式密闭回血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