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1

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及影响分析

杨秀

杨秀(南充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637000)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205-01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方法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早期检测对评估并发症出现的风险因子。结果在出现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中早期均可检测到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结论早期检测外周动脉硬化病变对评估患者预后并发心脑血管及肾动脉硬所引起的并发症的风险,有利于对于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其并发症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早期检测风险评估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是发生在全身系统各部位的动脉出现相似的病理变化基础,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的动脉壁增厚、形态变形及粥样硬化[1]。本文就外周动脉硬化早期的主要检测方法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选自本院内科住院患者。

1.2评价标准

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了检测动脉硬化的“金标准”[2],包括动脉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内皮功能的测定、动脉顺应性、弹性或僵硬度等指标检测评价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程度。

1.3方法

1.3.1动脉波传导速度(PWV)PWV是指脉搏波在动脉内的传导速度,反映大动脉弹性变化,是评价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正常值<1400cm/s,大于该值时提示动脉硬化程度增高。PWV是心血管疾病发生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1.3.2踝臂指数(ABI)ABI是足踝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比值,通常用作反映下肢动脉硬化后狭窄和阻塞的程度,其正常值0.9<ABI<1.3。如今ABI作为确诊外周动脉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之一,在诊断外周动脉硬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在确诊外周动脉硬化性血栓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3.3内皮功能的测定采用超声检查前臂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来评价内皮功能,内皮功能障碍可作为血管动脉硬化预后评价指标,通过逆转内皮功能提示整体危险程度改善。

1.3.4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IMT,测试颈动脉超声检查中动脉血管壁的“双线样”回声强度,测量两条回声线间的距离,计算动脉管壁的内膜和中膜厚度,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

1.3.5微量白蛋白尿(MAU):实验室检验尿液微量白蛋白是评价肾脏动脉硬化病变早期常用指标,也是全身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之一。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显著差异性(P<0.05)。

2结果

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显示: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合并症有脑血管意外疾患8例冠心病12例,肾动脉硬化17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23例中PWV、ABI、IMT及内皮功能(FMD)测定分析见表1。

组别例数(n)FMD(%)PWV(cm/s)ABIIMT

(mm)

脑血管疾患86.5±1.21670±321.5±0.21.5±0.2

冠心病127.8±1.61780±221.7±0.41.6±0.3

肾动脉179.4±1.11562±381.6±0.11.1±0.1

外周血管238.5±0.91482±412.5±1.11.8±0.5

P<0.05。

从60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分析PWV,ABI,IMT及内皮功能(FMD),早期外周血管动脉硬化均有异常变化与学者王昆等人及钟静敏报道相一致。唯有微量白蛋白尿(MAU)在肾动脉硬化体现的较多,在其他外周血管动脉硬化表现相对较低。

3讨论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方式均得到改变,导致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外周血管硬化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在率逐年增加,而且因外周血管硬化病导致致残率也在提高,因此动脉硬化合并症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群的第一杀手。因此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外周血管动脉硬化症对提高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对心脏和血管产生预防作用。尤其是在外周动脉动脉硬化(AS)与冠脉AS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对CHD病情的总体评估及抗凝治疗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小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外周动脉硬化症呈现多发趋势。因此有学者Takata教授研究报道对动脉硬化的早期检测应采用综合手段,包括PWV,ABI,IMT及内皮功能(FMD)等早期检测指标,不可单一依赖一种指标。所以早起检测、诊断及干预外周动脉血管硬化对预防心、脑、肾等脏器动脉血管硬化疾病的发生均有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0-273.

[2]美国心脏病学会周围动脉疾病指南[S].美国心脏协会,2011.

[3]王宏宇.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S].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