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培养中低年段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探索培养中低年段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孙菊

孙菊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知识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我们所掌握知识的80%来于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在《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英语一级教学目标中的读写目标是:

1.能看图识字;

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

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4.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

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抓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分享阅读是培养低年段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分享阅读(shared-bookreading)这一概念最早由新西兰著名教育学家Holdaway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也称为“大书阅读”(big-bookreading),主要指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以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习惯、发展他们基本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成年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

中、低年段的英语分享阅读,就是教师选用适合该年段学生阅读的配有图画的英文故事书,以游戏的方式和学生一起阅读。首先是教师逐句朗读,学生逐渐熟悉故事和语言后,逐步参与到阅读中来,最终过渡到独立阅读。用维果次基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解释分享阅读的机制,我们可以看到,在儿童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过程中,成人的帮助为其提供了适当的支架。在教师和学生的分享阅读中,学生逐步形成英语阅读的兴趣、习惯和策略。

一、分享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图文并茂,引发兴趣。英语一级读写目标中的第三条,要求学生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这要求图片是阅读材料不可或缺的理解工具,或者说,图片本身应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因为语言通常只有在情景中才能体现真正含义。中、低年段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在大脑中构建与语言交际相匹配的场景图式,因而,借助图片,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场景图,使得学生能在真实情景中交流语言。这种方式是儿童乐于接受的。在实验学校的分享阅读教学中,教师选用与译林出版社《牛津小学英语》1A-2B教材配套的课外补充教材,具有故事性,根据故事,制作了大书或是课件,直观而有趣,学生的阅读兴趣油然而生。

2.游戏教学,轻松愉悦。卢梭指出,儿童期的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育。分享阅读教学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教师采用游戏式教学方法,利用图片,绘声绘色地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书”是游戏的道具,读书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学生们可以借助图片、声音、动作、表情来理解阅读材料,可以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来诠释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这种阅读方式,不但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可以延伸和扩展至他们多元智能的发展、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健康情感的开发。

例二:这是一节四年级的分享阅读课,教师选用美国著名作家艾瑞卡尔的经典作品:《Thehungrycaterpillar》,很适合4年级孩子阅读。

教师从网上下载了视频,边播放视频,边和学生一起讲贪吃的毛毛虫的故事。在学生能够复述故事后,突然拿出了毛毛虫状的糖,问学生:“毛毛虫吃饱了,它能长多长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测量糖果毛毛虫的拉伸度。孩子们分成四人小组,每人先测量自己毛毛虫的原来的长度A,然后使劲拉长,测出长度B。用B减去A,就得出拉伸度。最后小组内得出平均数,每个小组汇报结果。当孩子们把毛毛虫糖吃下,开心的舔着手指头的时候,他们一定盼望着下一节阅读课早日到来。

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英语阅读的兴趣,而这种阅读兴趣对其今后英语读写能力的发展和学业成绩起着关键作用。如儿童对阅读活动越有兴趣,就越愿意参加阅读或与之相关的活动。

3.亲自参与,体验成功。在分享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当学生渐渐对故事情节和语言熟悉起来,她(他)会逐步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他们会说出自己会说的单词、句子,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故事。在表演中,每个孩子都是主角,不管他有几句台词。

例三:致远外小的葛老师和二(1)班的孩子一起阅读了自己改编,简化了的童话故事《小红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分角色朗读,然后分角色表演。每个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都有机会一显身手。在表演中,孩子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在同伴和老师的掌声中,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多,面对阅读材料会有一种畏惧感,有了这种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克服了阅读时的恐惧心里,逐步树立信心。信心,对今后的阅读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分享阅读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1.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就分享阅读的本质而言,它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儿童的口头朗读训练。中、低年段学生的英语学习重点放在听、说能力的培养上。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反复多次阅读,对单词,句子,越来越熟悉,慢慢地积累了词汇,给口头表达做了知识储备。在课堂中,学生先是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讲述故事,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然后复述故事,表演故事,这些做法,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分享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朗读,学生要思想高度集中地去倾听。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积极的反馈,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大量听力材料的输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力。

通过观察发现,一二年级的孩子说英语的平均句长明显增加,词汇频率增多,单词句减少。

2.打下学习书写的基础。在分享阅读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是“大书”——配有图片的文字。选择的材料具有童趣,内容浅显,单词、句子复现率高,有助于学生学习,积累词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手势、表情等解读文中的单词,将单词进行解释和认读。学生在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下,逐步提高对阅读的参与水平,从听故事过渡到读故事、通过字形与语音的多次重复匹配呈现,建立字形——语音——语义三者之间的联系,为学习书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3.形成阅读策略的雏形。在分享阅读中,教师无疑是低龄学生阅读的帮助者,是他们成长的支架。在分享阅读中,教师的阅读风格大致分成描述者、理解者和任务定向者三种。描述者风格的教师关注对故事人物与情节的描述和说明;理解者风格的教师关注对故事的理解,会经常打断学生并进行提问;任务定向者风格的教师更多注重对故事的评论和判断,在阅读开始之前和之后都会与学生进行探讨。这三种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各有不同。描述者风格更有利于学生词汇的获得和书写技能的提高,理解者风格更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理解水平的提高,而任务定向者风格更有利于学生故事审美能力的发展。

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远非几个故事,几个单词,几个句子,而是逐步形成的阅读策略。教师们针对中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的是对话式阅读。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然后设计一些Yes/No的问题或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三、有效开展分享阅读教学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教师选用的阅读材料要适合中、低年段学生阅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①富有童趣,贴近生活;②复现率高,琅琅上口;③内容浅显,难度适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图书,情景表演等趣味任务表演,让学生兴趣盎然的去读。

2.主体性原则。教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法和材料的选择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3.互动性原则。教师采用对话式教学法,抛出有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关注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提问方式和反馈次数。

4.实践性原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扩大语言的输入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创设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5.拓展性原则。注意阅读材料和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渠道,指导家长和子女开展分享阅读。

四、影响有效开展分享阅读的因素

1.班级人数。班级人数影响分享阅读教学的效果。在早期母语学习中的分享阅读中,是发生在parent(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两者关系密切,儿童能在父/母的掌控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参与到与阅读中来。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分享阅读中,教师一对几十个学生,难免会顾此失彼。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会分散,使得教学效果打折扣。通过课堂实地观察,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因班级生数少,师生交流频率更大,取得的效果就更好。

2.教师态度和教学水平。在分享阅读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方式尤为重要。师生情感交流的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预测儿童的阅读动机和阅读兴趣。师生情感关系越好,儿童挫折感越小,越愿意参与阅读,在随后测试中朗读的字词也越多。因此,教师应和学生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对阅读材料把握的程度,朗读的语音语调,表演的表现力,均对教学产生极大影响。

3.学生自身因素。以班级为单位的分享阅读是一种集体活动。学生作为这个集体的主要成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低年段,女生的语言能力往往好于男生。她们比男生更愿意接受阅读方面的教育,口语能力和读写能力也明显好于男生。每个班级中总有部分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以外,这中间以男生居多。性格外向的学生更乐于参与表演。但并不表明性格内向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阅读的愉悦,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

五、结语

在中、低年段的英语教学中引进分享阅读的教学方法时间还不长,但是已经显现出它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优势。这是一种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却能对阅读者带来巨大影响的早期教育手段。尽管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但是对于刚刚开始学习英语的中、低年级学生来说,分享阅读,让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他们的英语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