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剂中几种易混饮片的经验鉴别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中药调剂中几种易混饮片的经验鉴别体会

李薇

李薇(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000)

【摘要】中药调剂中对易混饮片严格进行临床鉴别,对于保证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首先对中药调剂中几种易混饮片的经验鉴别方法作了具体说明,然后对鉴别体会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中药调剂饮片鉴别体会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307-02

中药饮片是制剂以及调剂中直接使用的中药材,较之原药材在鉴别中存在更大难度。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不断增多,理化鉴别、显微鉴别等不同的鉴别方式提高了鉴别的准确率,但在具体工作中,采用以上技术往往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因此,借助于临床经验在最短时间内对易混中药饮片进行鉴别,更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文即就中药调剂中几种易混饮片的鉴别方式和经验予以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中药调剂中几种易混饮片的经验鉴别方法

1.1鸡血藤和大血藤鸡血藤是豆科植物的藤茎,大血藤为木通科植物的藤茎。鸡血藤为灰棕色,断面为淡红色,且呈现为不规则的裂片形状,大血藤为棕色或灰棕色,断面为棕色或红棕色,且比较规整。两种中药饮片外形比较相似,可根据表皮以及断面颜色以及味道辨别,同时,鸡血汤表面内层会有树脂样分泌物,可依此鉴别。

1.2木通和川木通木通是木通科植物的藤茎,川木通是毛茛科植物的藤茎。木通为灰褐色或灰棕色,形状类圆柱形,质地坚实,较难折断,味涩。川木通为黄棕色,形状为长圆柱形,质地坚实较难折断,但味较淡。二者可根据表皮颜色以及坚实度鉴别。

1.3水半夏和半夏两种中药饮片均是天南星科植物,但水半夏是鞭檐犁头尖块茎,而半夏即是半夏块茎。水半夏形体相对较小,呈圆锥或椭圆形,下端较尖,顶端凸起,断面为白色;半夏形体相对较大,大多呈球形,少数存在轻度偏斜,下端光滑圆润,顶端有凹陷[1]。二者可根据外形形状以及大小鉴别。

1.4天花粉和粉葛天花粉是葫芦科植物的根系,粉葛是豆科植物的根系。天花粉为浅棕黄色或黄白色,切面为淡黄或白色,表皮较厚,质地坚实,味微涩。粉葛为浅棕或黄白色,表皮内层为灰棕色,切面呈现浅棕色,形状不规则,表皮厚,质地坚硬,味微甜。二者可根据表皮和切面颜色以及味道鉴别。

1.5北豆根和山豆根北豆根是防己科植物根茎,山豆根为豆科植物根茎。北豆根饮片表面一般为深棕或黄棕色,切面为淡黄色。山豆根为不同深度的棕色,切面为棕褐色,形状一般为斜长圆或圆形,表皮可见横向凸起的皮孔,质地比较坚硬,不易折断,味极涩。二者可根据表皮与切面颜色、形状和味道鉴别。

1.6没药和乳香没药和乳香均是橄榄科植物的树脂,没药来自没药树,乳香来自卡氏乳香树。没药为红棕色,具有刺激性芳香。乳香为淡黄色,形状为泪滴或乳头状,断面无光泽,蜡样,质地较脆,味烈,有刺激性芳香。二者可根据表皮颜色、形状、以及碎面是否具有光泽鉴别。

1.7白鲜皮和牡丹皮白鲜皮是芸豆科植物的根皮,牡丹皮是毛茛科植物的根皮。白鲜皮呈浅灰黄色或灰白色,表皮里层为类白色,质地坚脆,味微涩;牡丹皮为黄褐或灰褐色,表皮里层为浅棕或浅灰黄色,质地相对较坚硬,味微苦涩。二者可根据表皮与切面颜色、味道以及是否富粉性鉴别。

1.8生杷叶和石楠叶生杷叶是蔷薇科植物枝叶,石楠叶是石楠科植物枝叶。生杷叶为长椭圆形,草质状,叶面比较粗糙,有细纹,有锯齿,背面有密集小绒毛,呈淡褐色。两种中药饮片在颜色上很相似,加之加工和进货方式不同,存在区分难度,但可根据两药物是否有锯齿和背面绒毛的稀密来鉴别。

1.9南五味和北五味两种饮片均为木兰科植物的果实,但南五味来自华中五味子,北五味来自五味子。二者可根据表皮颜色、大小、有无光泽以及肉质情况鉴别。

1.10枳壳和香橼两种饮片均为芸豆科植物的果实,但枳壳为酸橙果实,香橼为香圆和枸橼的果实。枳壳为褐色或棕褐色,形状呈半圆或半球形,切面为黄白色,微隆,瓤囊为棕色或紫黑色,有种子。二者可根据表皮颜色、切面平整度以及种子多少鉴别。

2.中药调剂中易混饮片的鉴别体会

中药饮片一般有茎木类、根系类、果实和种子类、皮类、花叶类以及树脂类等,应根据药物不同的利用部分采取适用的鉴别方法严加区分,一般可根据中药饮片的表面颜色,形状,横切面和纵切面颜色、纹理、光滑平整度等,对于部分通过肉眼观察以及触摸和嗅觉等较难区分的中药饮片,还可通过火试和水试的方法,根据中药饮片是否易燃,以及燃烧中的颜色、气味和响声等,或者遇水是否发生反应,颜色有无变化,是否出现沉淀、膨胀等情况进行鉴别区分。

另外,在中药饮片置购中,应严格做好防伪鉴别,由于当前市场上存在一些掺假现象,应注意通过易混中药饮片不同药物之间的性格差价比而出现的伪假,要借助临床对易混饮片的鉴别经验做好避免。

总之,对中药饮片的区分需要熟练的中药饮片相关知识,并不断总结临床应用经验,以提高鉴别水平,减少和避免出现鉴别差错。

参考文献

[1]杨晓青.几种易混中药饮片的鉴别[J].现代中医药,2008,28(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