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浅谈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张惠根(哈尔滨市香坊区动力口腔病防治所黑龙江哈尔滨

【关键词】错牙合畸形

错牙合畸形的形成原因及其机理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错牙合畸形的病因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大类,而这些因素是通过对骨骼、肌肉及牙齿发生的作用,并使其产生变化而形成错牙合畸形的。

1错牙合畸形的形成

1.1错牙合形成的骨骼因素

上下颌骨的大小和形态、上下颌骨的相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不同人种之间骨骼类型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同一人种的不同人群以至个体之间也存在广泛的差异。可以认为,上下颌骨的发育蓝图,早在胚胎时期即已由遗传基因所确定,但颌骨的生长发育过程,仍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功能因素,尤其是肌肉功能作用,长期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发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2错牙合形成的肌肉因素

咀嚼肌、舌肌和面肌对引导牙齿进入最后位置,并稳定在这一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肌肉的形态和功能变异将影响牙齿的位置和牙合关系。因之肌肉因素在错牙合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1.3错牙合形成的牙齿因素

由于牙骨与颌骨量不协调是现代人类咀嚼器官的重要特征,而且主要表现为牙量大于骨量,所以牙列拥挤是常见的错牙合表现之一。由于牙骨相对大于骨量,故可发生牙齿的重叠和错位、牙齿阻生及牙齿的近中移动。因为牙齿位置和萌出方向由于拥挤而发生各种变异,必然进一步导致牙合关系的紊乱。

2错牙合畸形的先天因素

2.1遗传因素

2.1.1人类基本行动姿势的改变由于环境发生变化,原始人类由森林地带迁往平原地带,其基本行动姿势由爬行逐渐过渡到直立行走,身体和头部的重心发生相应的变化,支持头部的颈背肌肉逐渐退缩,颈部变细,为了达到头部前后平衡,颌骨退化缩小,而颅骨则因脑量的增大而扩大,逐渐由原始人那种大颌小颅演变成现代人的小颌大颅的颅面外形。

2.1.2火的使用由于人类对火的认识和利用,饮食由生食变为熟食,食物由粗硬逐渐变为细软,咀嚼器官的功能刺激也日渐减弱,其发育潜力必然受到削弱,因而形成咀嚼器官日趋退化的遗传倾向。

2.1.3咀嚼器官退化不平衡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可塑性,咀嚼器官各部分退缩的速率并不一致,一般肌肉退缩最明显,骨骼次之,其次为牙齿。Bergter曾就现代人与古人类的下颌骨不同部位及牙齿体积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现代人下切牙区下颌骨宽底比古代人减少50%,下颌升枝宽度减少40%,下颌体长减少30%,而牙齿体积仅减少5~10%。由此可见,由于牙量退化程度明显小于骨量的退化程度,必然造成现代人类牙列普遍存在拥挤错位的情况。

2.2其他先天性因素

2.2.1母体因素母亲怀孕期间营养、代谢的失调,将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妊娠期间母亲患传染病如风疹、梅毒等,可造成牙颌发育异常。如母亲在妊娠初期患风疹,胎儿出现畸形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胎儿如感染梅毒,可出现颌骨发育异常,且日后可见桑椹状磨牙及霍金森氏门齿。另外,母亲在妊娠期间发生内分泌失调也可影响胎儿发育,实验研究证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增多,可导致腭裂的出现。

2.2.2胎儿因素胎儿在发育早期,其本身的内分泌腺已参与本身新陈代谢的调节。若胎儿本身的内分泌失常,也可能造成先天发育异常而出现畸形。另外,胎儿在子宫内的环境异常,如胎位不正、羊水压力异常,胎带缠绕等,可使口面部受到异常外力的作用,而出现发育受阻或两侧发育不对称。

2.2.3孕期外伤及产伤怀孕期间母体遭受外伤或分娩时造成的产伤,可能引起胎儿颌面部发育异常而导致畸形。

3错牙合畸形的后天因素

3.1全身性疾病

3.1.1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因出现体温异常增高,可影响正常的牙齿钙化过程,造成牙釉质发育不全,甚至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慢性消化不良和结核病等为长期消耗性疾病,机体的营养状况不良,也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和牙齿的萌出替换,从而造成错牙合畸形。

3.1.2内分泌紊乱(1)脑垂体功能异常脑垂体功能不足时可产生侏儒症、患儿全身发育均受影响,身材矮小,骨骼发育迟缓,下颌骨发育不足,牙弓狭窄,替牙过程延迟,恒牙发育不良,牙体小而牙根短。而脑垂体功能亢进如发生在骨骺融合之前,可出现巨人症;如发生在骨骺融合后,则出现肢端肥大症,下颌异常增长呈粗大而前突,可成开牙合和下颌前突,因舌体增大而造成下牙弓宽大有散在牙间隙。(2)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不全时,患者呈伸舌样滞呆,发育迟缓,肌张力低下,可能合并各种牙颌异常,如牙弓狭窄、牙列拥挤、替牙迟缓、恒牙及颌骨发育不良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如发生在儿童期,可使骨骺发育加速,牙齿早萌。

3.1.3营养不良性疾病营养不良常导致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佝偻病,造成骨骼新陈代谢紊乱,颌骨发育亦受影响,可见上颌骨狭窄,腭盖高拱,上前牙前突拥挤及开牙合等畸形,由于骨质松软而缺乏支持力,在咀嚼肌的作用下,造成下颌骨变形,下颌角大,下颌体长,而升枝高度不足,形成特有的口腔形态异常。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坏血病,牙龈蝗出血并水肿,影响造牙本质能力,牙槽骨萎缩,造成严重的牙体及牙周病变,成为牙齿畸形和错位的原因之一。另外,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釉质发育不良及牙齿萌出迟缓。维生素B2缺乏除可引起牙槽嵴萎缩外,可能与后代发生腭裂有关。

3.2乳牙期及替牙期障碍

3.2.1乳牙早失乳牙在正常替换前因龋病、外伤或其他原因而丧失,称为乳牙早失,乳牙早失常引起继替恒牙的错位。且会使局部的牙槽骨缺乏足够的功能刺激而发育不足。乳牙过早丧失,继替恒牙尚未萌出,缺隙可被邻牙部分甚至全部占据,以致日后恒牙错位萌出或埋伏阻生。如下乳尖牙早失,可致下切牙舌侧移位,造成前牙深覆盖;乳磨牙早失可使恒尖牙及双尖牙萌出时间隙不足,尤其当第二乳磨牙早失时,可使第一恒磨牙向近中倾斜移动,造成牙弓长度不足;乳牙多数早失时,患者咀嚼功能低下,为获得较多的功能性牙合接触,患者常向近中或侧方移动下颌,日久可成习惯并最终导致反牙合或下颌偏斜。

3.2.2牙齿萌出次序异常在正常情况下,上牙弓的萌出顺序为:第一恒磨牙,中切牙,侧切牙,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尖牙,第二恒磨牙及第三恒磨牙;下牙弓的萌出顺序为:第一恒磨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第二恒磨牙及第三恒磨牙。在通常情况下,下颌牙齿要比上颌同名牙齿萌出早些。如果萌出顺序发生变化,也可以造成错牙合畸形,如上第一恒磨牙在下第一恒磨牙之前萌出,有可能构成远中错牙合;又如上第二恒磨牙近中倾斜,使上牙弓缩短并使以后萌出的牙齿间隙不足而拥挤错位。

3.2.3乳牙滞留乳牙在正常替换期过后仍残留在口腔内不脱落,称为乳牙滞留,乳牙滞留的原因大多因龋病而牙髓失活,牙根的正常吸收因破骨细胞的作用减弱而迟缓,甚至与齿槽骨之间发生粘连。由于乳牙滞留不脱落,继替恒牙可能错位萌出,也可能埋伏阻生,从而造成牙齿排列及牙合关系的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