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生活化教学,让小学科学洋溢生命气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注重生活化教学,让小学科学洋溢生命气息

袁海威

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小学317000

摘要:小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阶段,对科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将为学生打开科学探索的新世界大门。小学生的思维、智力还处在发育的阶段,对于理论还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小学开展科学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更多的实际体验,并且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即生活。小学科学教学应该立足于生活,使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发现科学,利用科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一、由生活导入科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不了解科学,对科学没有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教师将知识点讲得不够详细,不够到位,而是因为很多教师在科学学科导入学习的时候,没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没能够利用好学科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先用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去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说,教师可以问学生每次打雷的时候是先看见闪电呢,还是先听见雷声呢,这样的导入方式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很生活化,是每个学生都见过的事情,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问题思考当中去,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课,学生听,学生参与到思考中去,无论得出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能够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很大的学科,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当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之后回答先看到闪电,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原因是因为光速比声音速度要快。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二、创设情境,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小学科学教育主要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小学生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小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体会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让科学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溶解》一课时,科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创设了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首先,教师向学生们提问:“我现在很想喝一杯冰糖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快速地喝到这杯水呢?”泡冰糖水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一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泡糖水喝,立刻就会给出教师答案:“用筷子不停地搅拌可以加速糖溶解在水中”,“可以用两个杯子来回地倒换加速水变温”,“用纸扇热水杯子”等等。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让科学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到科学其实就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教师为学生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将教学贴近生活,让科学变得简单易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联系生活,积累科学素材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上的内容,如彩虹、滑轮、气体等都是根据生活实际情况提炼而来,它们都有着生活原型,所以应当将身边的一切资源都运用到科学之中,植根于生活,深入挖掘科学素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从而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真正体会到科学生活化。

比如,在进行《声音是怎样产生》这个实验课程时,老师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然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最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不同事物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等,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运用身边的一切工具来制造声音,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模拟各种动物的声音,最后让学生明白声音是震动发出的,并且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区别,包括音量、音色等各方面,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媒介,而且速度是不一样的。最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下课之余或在家里的时候,思考身边的物体都是否能发音,不同的力度、不同敲击物等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差别。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的东西,然而通过课堂学习却挖掘出了无数的科学知识。

四、加强实践,提升运用能力

科学绝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而成了纯粹的理论和书面知识,这些知识更应该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学以致用才能够体现科学的精髓和真正价值。因此必须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科学的眼光和思维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在学习《导体与绝缘体》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它们的概念和具体作用,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运用,给学生电阻、电线、小灯泡、导体和绝缘体等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导体使灯泡正常使用,用绝缘体让灯光熄灭,最后给学生举例我们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铁丝、铝丝、湿棒等都是导体,所以在实际中不能拿着它们去碰电,而胶、干竹棒等是绝缘体,“如果有同学触电了,怎么办?”学生会知道不能用手去拉,而要想办法先断电源,然后再用干棍或者胶棒去拨开电线,而且要将电线用胶布缠好。这不仅让学生学到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总之,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科学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活化的科学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为科学素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J].新课程,2017,(04)。

[2]黄来涣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提问[J].青少年日记,2017,(03)。

[3]成先锋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探究性问题的有效生成[J].中国教师,201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