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医院感染隐患及防范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血透室医院感染隐患及防范对策

张祝萍

张祝萍(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血透室浙江乐清325608)

【中图分类号】R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409-01

【摘要】目的对医院血透室导致的医院感染的隐患进行分析,进而找出防范对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某院血透室自2006年3月—2009年3月期间的病例500例,其中男性256例,女性144例,年龄25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52.1岁。另外对此血透室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一共15人,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2岁—46岁之间,平均年龄32岁。对500例病例进行病例分析,统计多少患者医院感染,另外对15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分析出隐患进一步找出防范对策。结果500例患者中有27例发生感染,而且感染是由于医院感染造成的,占5.4%,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15人中曾经有9人,因为工作时而发生医院感染,占60.0%,其中有12人反映工作压力太大,占80.0%。结论较少血透室医院感染,除了要改进医疗技术,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工作,另外还要完善各项制度。

【关键词】血透室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就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另外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的范畴之内。而医院的血透室是常发生医院感染的场所,据调查,所以的血液透析室90%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隐患[1],而且血透室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者集中治疗的场所,治疗患者多,操作复杂,因此对血透室的医院感染隐患以及防范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2,3]。

本文就是针对此现象,对某大型医院的血透室进行调研,调查的项目包括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以及一些医护人员的调查问卷。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院血透室自2006年3月—2009年3月期间的病例500例,其中男性256例,女性144例,年龄25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52.1岁。另外对此血透室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一共15人,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2岁—46岁之间,平均年龄32岁。

1.2方法主要的方法就是对500例病例进行病例分析,统计多少患者医院感染,另外对15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分析出隐患进一步找出防范对策。

1.3统计学方法数据均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并且采用t检验,所有计数数据然后采用χ2进行检验,并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00例患者中有27例发生感染,而且感染是由于医院感染造成的,占5.4%,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15人中曾经有9人,因为工作时而发生医院感染,占60.0%,其中有12人反映工作压力太大,占80.0%。

3讨论

3.1隐患通过调查,我们把隐患可以分成3方面的原因,一是机构配置以及人员的问题;二是消毒隔离制度不好;三是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3.1.1机构配置以及人员的问题

很多血透室设立在普通的基层医院,这些机构缺乏必要的医疗设施以及医疗技术,不能及时地正确有效地处理并发症。还有就是这些血透室的建筑布局、流程不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普通患者跟传染患者的透析区域没有严格分开,医护人员与病患通道没有严格分开,区域不清。

3.1.2消毒隔离制度不好

消毒隔离制度不好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忽视环境卫生和检测、消毒液配制和使用的不合理、感染筛查和管理不严格、血液透析系统消毒和监测不严格以及透析器复用不规范。

以下我们可以具体进行阐述,对于忽视环境卫生和检测,主要是指每日没有定时开窗通风,没有定时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消毒等。消毒液配制和使用的不合理包括消毒液的浓度不准确、使用不合理等。

3.1.3相关制度的不完善

这里的制度包括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指令控制标准的不完善,还有就是缺乏质量监督考核机构和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3.2防范对策针对以上隐患,我们不难做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3.2.1针对机构配置以及人员的问题防范措施

对于机构配置的问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医院感染防护知识,培训人员,使得技术得以同步,另外就是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班次的问题,保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保证护理人员的最佳状态,提高心理适应以及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疲劳的产生。

3.2.2针对消毒隔离制度不好的防范措施

重视环境消毒及监测,增强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无菌意识,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对有传染病的患者可以采用专门的透析机,然后进行针对消毒,透析机每次治疗结束后应进行有效的透析机水路消毒,避免在消毒不彻底的情况下重复使用,对透析用水和透析液每月进行细菌培养监测,每季度进行内毒素检测。

3.2.3针对相关制度的不完善防范措施

加强对血液透析充分性指标的监测,以及交叉感染和并发症的监测,另外,要成立相关的监督质量小组,定期进行抽查总结并改善缺点。

参考文献

[1]李爱娟,张传飞,张金花.血液透析液的细菌学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2.

[2]孙亚慧,战贤梅,石淑琴.大连市血液透析中心污染情况监测[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07-108.

[3]马和群,吴建根.透析液与透析用水细菌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4):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