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建构语文课堂的新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问题意识建构语文课堂的新途径

肖广军

江苏海头高级中学肖广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问题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而对于具备思考意识和思考能力的高中生来说,建构以问题文本的高中语文课堂是飞扬语文魅力最有效的途径。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有思考才会有创造。最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终生语文能力,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可能学会,进而会学。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创设平等的情境,激励学生提问;设计探究问题,建构自由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发问;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成为思考型的学生。

二、发现问题的策略

(一)问题的价值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语文课堂上的问题不是简单字音怎么读、段意是什么、主旨如何理解等浅表性问题,那样,语文课堂就是表面繁荣,实质浮躁的课堂,对学生的思考力的培养无从谈起。因此,“课堂的问题”是一个问题。

1.具有思维指向性的问题

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思维”都是指向性思维,它是指一组解决问题的内部活动。因此有的心理学家把思维定义为“问题的解决”。指向性思维就是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指向性思维就是就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我们的思维训练仍受限于知识点的传授,受限于以教材和参考书为标准的权威,受限于固定的授课时教的制约,受限于终极的高考。事实上,问题的指向性就是要让学生最终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与束缚,掌握从未知到已知,再到未知能力,因此一节课的传授就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更是能力的训练。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重点突出了,落实三维目标的指向性明确了,学生问题意识就会加强,独立自主的语文能力就能具备,否则当苹果在打中某个人的头时,谁会想到这是万有引力的作用呢?

2.具有深化思维作用的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学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知。

《论语》和《孟子》记载了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是中国人的道德必修,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式”经典,提供的是一种人生智慧。如果教学中只注重文言知识的讲授,不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积累,不结合学生精神成长要求,那死板的文字只能是逝去的历史画面,毫无生机。我们只能站在今天的高度,从深处挖掘精神发育的土壤,从他们言论中跳出来,才能从他们的言论中读出智慧,读出人生的哲理,这也许是孔孟两位老先生内心灵魂深处的真源吧!

3.具有扩展思维作用的问题

提出事物是什么,是一种扩展性的问题,它经常把思维导向无穷,导向没有边界的无垠。课堂有限,课堂之外的世界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时间去感知过去或未来,如果没有具有扩展思维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必是痴人说梦。

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既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又借景说理,意在指出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应客观全面,但我们还可以对这首寓意丰富的诗作扩展式的解读,既然一座雄奇壮观的庐山可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观,那么,我们对事物理性分析时是否也可以把整体扩展成若干的方面来解读呢?回答是肯定的。

《项脊轩志》是一首回忆往事的悲歌,是写给亡人的赞歌,更是归有光内心深处的情歌,如果学生能体味到这样程度,也不失为好学生,但我在教学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读书是件幸福的事,在优雅的环境中读书更是美妙的事情:“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读书又是件苦差事,“借书满架”“吾儿,久不见若影”“吾家读书久不效”,家族的现状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之间的矛盾,让一个七尺男儿放声痛哭。换一个角度,扩展一个平面,其中竟有对读书苦乐的诠释,得之善哉!

4.具有假定性的问题

假定性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是在戏剧中约定俗成的以假作真的表现方式。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生活的自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问题的假定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以“假定性”手法建立“心理时空”,灵活便利搭建课堂欣赏舞台,成为学生认知和情感接受的载体。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能难倒世界上最杰出的哲学家,但面对着生命中的苦难该怎么做,我们都会说直面苦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是生命中最不幸的人,又是最幸运的人。让我们健全的人去感受他们的苦难,除了感叹、钦佩、赞美以外估计没有别的了,假如以我是“海伦凯勒”“史铁生”“我”会怎样这样的问题走进文本,再去体会失去了领略世界的权利、失去了行走大地的幸福的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再去感叹他们面对苦难时乐观坚强的人格魅力时就不是简单无力的赞美了,那时,涌动的眼泪才是最珍贵的勋章。

(二)问题的来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告之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不如告之问题的来源和寻求问题的途径。

1.从阅读水平中寻求问题

阅读是有层次的,是有目的的,鉴赏性阅读注重的是消遣,求知性阅读注重的是获得新知,启迪心智,而创造性阅读则是最高境界的阅读,目的是从中能获得生命的体验和人生态度价值观,所以在课堂上,学生问题的提出,必定受到水平、阅历、际遇的限制而五花八门,但教师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情,提出的问题也必须照顾到学生的实际能力,才能优化课堂。

2.从不同视角寻求问题

学生与课本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问题探寻,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问题展示。从初读文本的以疑学思,到课堂生成,以问导思,再到拓展训练,以练促思。在文本中,多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样,随着视角的转换,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问题思考与反思,不断加强对文本的认知深度,提升能力。

3从事物相互关系中寻求问题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从哲学范畴的相互关系中寻求问题,如物质与精神、必然与偶然、规律与混沌、对立与统一、理性与信仰、利己与利他等;同样,也可以从文章学、语言学范畴的相互关系中寻求问题。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直接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以问题为纽带的语文课堂就是就是不断生成问题的课堂,教师通过有价值的问题,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教学相长,语文课堂就是一池春水,任“鱼翔浅底,锦鳞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