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盆底康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体会

刘莉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一科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盆底康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率与护理。方法:选我院接收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96例,入选时间为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训练治疗方式与辅助性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性训练基础上实行盆底康复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相比较对照组患者的66.7%,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盆底肌评分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可取得较好效果,且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盆底肌。

【关键词】盆底肌康复;压力性尿失禁;疗效

压力性尿失禁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是腹压突然性增大,导致尿液不能自主流出[1]。此种疾病的特点主要是没有遗尿,但由于腹压增高,会引起尿液自动流出。压力性尿失禁也被称之为张力性尿失禁和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根据临床登记的数据发现,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分析盆底康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率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我院接收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96例,入选时间为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压力性尿失禁的判断标准,且均为女性。采用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48例,患者年龄为28-72岁,平均年龄为(50.4±6.9)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为(4.2±1.3)年。轻度尿失禁32例,中度尿失禁16例。观察组患者48例,患者年龄为27-72岁,平均年龄为(50.9±6.3)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为(4.5±1.5)年。轻度尿失禁31例,中度尿失禁17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患者一般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性护理与心理疏导。安排患者入住病房,向患者说明病情的产生机制。告知患者治疗措施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增强患者治疗信息。同时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2]。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可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户外锻炼,指导患者日常饮食。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性的训练治疗,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主动进行训练式治疗。患者主动进行收缩肛提肌运动,并展开增强盆底肌训练,提高尿液控制力。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盆底康复治疗。该组患者使用PhenixUSB4型盆底康复治疗仪,并辅助使用家庭功能康复器配合盆底肌训练。开始治疗时,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病情调整电流,电流最高为40mA。治疗期间,与患者及时沟通,以便获得反馈信息,并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每次治疗时间为半小时,每次治疗2次,15次为一个疗程。患者治疗后,医护人员还需向其介绍家庭功能康复器实行盆底肌肉训练的方法。通过收缩肛门、阴道的方式,加强盆底肌肉,以改善患者尿道与肛门括约肌。每次训练15min,每天训练3次,一个疗程为8周。同时告知患者适当实施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和延时排尿的方式训练。

1.3疗效判定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尿失禁与临床症状均完全改善,尿垫试验结果<2g;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尿失禁症状与体征基本改善,相对治疗前尿失禁发生率已显著减少,尿垫试验结果显示减轻程度>50%;无效: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与尿失禁并无海改善,尿失禁程度、次数并无减少,甚至出现增加的情况,尿垫试验减轻程度<50%。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活动期间,所产生的所有数据均经专用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并利用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后,计数资料可以用(`X±S)表示两组患者的疗效,x2检验后,如P<0.05,表明组间差异明显。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相比较对照组患者的66.7%,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盆底肌评分要优于对照组,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盆底肌评分分别为(2.72±0.57)分和(2.74±0.61)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盆底肌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显著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盆底肌评分分别为(3.92±0.75)分和(3.13±0.84)分,差异明显(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率对比[n(%)]

3.讨论

尿失禁会对患者的生活、社交产生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临床治疗尿失禁,普遍采取外科手术。但手术治疗很容易损伤患者机体,且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不少患者治疗尿失禁采取非手术[3]。非手术治疗包括盆底肌刺激、盆底肌肉锻炼和膀胱训练等。在训练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正确通过盆底肌训练改善盆底肌损伤,并实行针对性的训练。盆底康复训练治疗,通过有效的电刺激提高神经肌肉兴奋,加强肌肉锻炼,以此提高尿控力,达到控制排尿的目的。盆底康复治疗主要通过先进的生物反馈技术,检测患者盆底肌肌力情况,反映纤维受损的类型,以此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此种治疗不会增加患者不适,有助于顺利展开。

综上所述,采用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可取得较好效果,且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盆底肌。

参考文献:

[1]田作荣,李伟玲.盆底康复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9):3868-3869.

[2]邱花香.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9):1315-1317.

[3]袁晓红,吕军.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疗装备,2016,29(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