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贝沙坦治疗房颤疗效评定及报道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厄贝沙坦治疗房颤疗效评定及报道分析

孙卫峰陈荣秀沈冠群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邳州221300)

【摘要】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顺序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房颤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对照组采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左心房的内径改善情况、治疗12月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房颤患者采取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稳定患者心率,有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厄贝沙坦;房颤;胺碘酮;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107-02

厄贝沙坦治疗房颤可改变心肌重构,有效维持窦性心律,副作用较低,可予以推广。房颤是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损害患者的功能,导致血栓栓塞及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恶化预后。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厄贝沙坦来治疗房颤,效果显著[1-2]。本文分析了厄贝沙坦治疗房颤疗效评定,并将此次研究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资料

顺序从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房颤患者中,选取7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有18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3~78岁之间,平均年龄(60.25±4.45)岁;患者病程为1.1~5.1年,平均为(2.47±1.02)年;治疗组患者有20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5~8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5.25±5.65)岁;患者病程为1.2~5年,平均为(2.27±1.12)年;纳入标准:70例患者均通过心电图检测,诊断与房颤的临床诊断结果一致,且均属反复发作的患者;排除标准:(1)排除血压低于正常值的患者;(2)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电解质紊乱等引发的房颤患者;(3)排除Q-T间期>0.5s或谷丙转氨酶升高到两倍以上的患者。70例患者有30例合并有冠心病,有40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且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显示,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采取胺碘酮进行基础治疗,一般情况下,治疗的第1w药剂量为600mg/d,到了第2w药剂量则减少为400mg/d,第3w药剂量减少为200mg/d,直到治疗结束。

治疗组:治疗组患者在胺碘酮基础治疗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的前2w药剂量控制为75mg/d,如果患者未有低血压的现象出现,第3w的药剂量则增加到150mg/d。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胺碘酮基础治疗上加用美托洛尔,治疗的前2w将药剂量控制为25mg/d,如果患者未有低血压的现象出现,第3w的药剂量则增加到50mg/d。两组患者的治疗均连续12月,然后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评定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左心房的内径改善情况、治疗12月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以及不良反应率,如发现有房颤复发者,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3-4]。

1.3评定方法

治疗后,评定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左心房的内径改善情况、治疗12月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以及不良反应率,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心率维持例数/总例数)×100%,不良反应率=(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获得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左心房的内径改善情况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左心房的内径为(37.31±1.06)mm,治疗后6个月为(36.22±1.05)mm,治疗后12个月为(34.88±1.23)mm;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左心房的内径为(38.45±1.33)mm,治疗后6个月为(37.45±1.12)mm,治疗后12个月为(37.08±1.02)mm,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左心房的内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比较治疗12月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

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的患者为28例,维持率为80.0%;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的患者为24例,维持率为68.6%,治疗组患者治疗12月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3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5.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25.7%,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表两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对比情况(n/%)

3.讨论

治疗房颤始终坚持恢复患者窦性心律的原则,防止患者血栓形成及并发脑卒中,药物依旧是目前房颤患者治疗的方法,这对恢复、维持患者窦性心律与控制其心率、防治各发生类并发症等的意义重大。在治疗房颤过程中,胺碘酮属常用药,其效果十分显著,但是患者极有可能出现复发现象。厄贝沙坦属于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拮抗剂,在受体部位具有阻断血管紧张的作用,进而发挥抑制和阻断血管紧张素、肾素以及醛固酮系统产生的心电重构、心房重构等效果,对于房颤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5-6]。

本文的研究结果中,采取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左心房的内径改善情况、治疗12月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以及不良反应率,均优于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的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厄贝沙坦对于房颤的临床治疗效果颇为显著,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副作用较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黎爱芬,何志雄,何志梅.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1):1570-1572.

[2]王永红,田东华,季康.厄贝沙坦和卡托普利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3,48(01):42-44.

[3]陈宁.观察厄贝沙坦治疗房颤78例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4,20(22):137-138.

[4]吴传本.房颤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08):568.

[5]张伟娜.稳心颗粒与厄贝沙坦联用治疗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02):853-854.

[6]董跃红,霍瑞.房颤采用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5(2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