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干旱时期预防传染病的工作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浅谈干旱时期预防传染病的工作策略

李爱莲

李爱莲(昆明市官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官渡650200)

【摘要】旱灾是一种渐进性灾害,危害群众健康的首要问题是大面积人群饮用水短缺;随着生活环境恶化,清洁、消毒条件受限,易引起各类疾病如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昆明市官渡区三年来在干旱受灾地区开展了全方位的传染病防治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受灾地区传染病的流行和暴发。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在干旱时期预防传染病的工作策略。

【关键词】干旱预防传染病工作策略

自2009年以来,昆明市官渡区遭遇连续三年干旱。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占地300余平方公里,多为山地和半山地土地,所辖20个居委会多采用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随着旱情的不断加重,绝大多数居民小组出现了缺水和断水情况,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受灾地区由于缺水、气候干燥、卫生环境恶化等因素,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危险也日益增高。三年来,通过在受灾地区开展健康教育、疫情监测、饮用水消毒等全面的防控措施,从而避免了干旱时期当地传染病的流行。

1疫情监测和报告

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肠道门诊工作,保证人员、诊疗、设备“三落实”,做好腹泻病人的预检分诊,健全肠道门诊就诊登记制度,加强疫情报告管理。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加强外环境监测、水海产品监测、四级督查和疫情巡诊,认真复核、分析疫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密切关注周边的疫情态势,严防外地疫情的传入。认真开展传染病病人家庭调查访视工作,指导做好家庭消毒隔离和家庭密切接触者的预防工作。重点开展对甲肝、伤寒、痢疾疫情开展调查处理,杜绝疫情的暴发流行。

2饮用水的消毒和监测

对沟、塘以及地表井等饮用水源和简易自来水供水设施,加强消毒和水质监测,对因干旱启用的新水源,做好水质监测,科学做好评估评价工作。对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聚集地等重点地区的饮用水卫生,要加强监督检查,保障饮用水基本卫生安全。

3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

全面开展食品卫生整治,针对学校、建筑工地、城郊结合部、农村和重点旅游接待单位的餐馆加强监督执法力度。

4预防接种工作

充分利用生物制品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有效作用,切实加强甲肝、伤寒、痢疾等疫苗的宣传推广,并根据疫情态势和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甲肝、伤寒、痢疾等疫苗的预防接种,提高疫苗可控传染病的接种率,有效预防和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5健康教育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手段和传播媒介,向群众广泛宣传卫生保健、预防接种和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让灾区群众知晓不喝生水、预防食物中毒和中暑防治的卫生知识,提高防护意识,自我保健能力。同时,要求灾区群众开展大规模、持续的爱国卫生运动,保持生活环境的整洁,防止由于环境恶化、蚊蝇滋生而为传染病的发生提供条件。要求群众身体一旦发生不适,要及时就诊,并规范用药。

6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

对卫生院专干和乡村医生的开展培训,培训内容重点包括饮用水消毒技术、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应急处置,病媒生物监测、防控等,从而提高基层人员业务能力。人员培训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和分级培训的方式开展。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基层由于业务不熟而致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强化现实指导意识。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各单位坚持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落实疫情处置人员、应急物资、救治药品、消杀药械等。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开展调查处理,控制疫情的蔓延。

通过以上各项策略的落实,确保了我区受灾地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所以,干旱时期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动态疫情监测、生活饮用水监测工作,对于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及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消除生活饮用水安全隐患、有效预防介水传染性和水污染可能导致的群体健康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