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互渗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文史互渗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齐永玲

齐永玲山东省淄博市沂源二中256100

一、问题与办法

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就课文论课文,当教师将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交待完结后,也同时意味着课文讲解学习的结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僵硬,而且因其程式化容易导致刻板的教学过程出现,进而使本该生动活泼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弊端丛生。从根本上说,一方面未能在理论上理解语文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也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意。为此我们将通过文史互渗的方式克服这一弊端,恢复语文课堂应有的活力与内涵,何况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涵盖范围比较广泛的体系呢。

本文以陶渊明为个案,探讨一下文史互渗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知人论世:文史互渗的基础

我们有一个知人论世的好教学传统,然而“人”与“世”不能仅仅满足于简要式的介绍与轮廓式的扫描。必须在全面了解各作家大的历史处境与小的个体经历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其作品产生的条件,然后才能做出对作家的“同情式理解”与作品的审美式鉴赏。以陶渊明为例,从初中到高中我们一共学习了包括《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杂诗》在内的大约七篇作品。如果说初中学生对理解当时的历史与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尚有困难的话,在高中阶段,随着知识的积累与经验的增加,这种困难应该可以得到水到渠成式的解决。

众所周知,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官至太守,而他的外祖父则是当时著名的大名士孟嘉。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陶渊明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在无父何怙的日子里,家境便日渐败落。从二十九岁始至四十一岁终,先后五次出仕,任江州祭酒,在恒玄、刘裕、刘敬宣手下做过镇军、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最后在彭泽令上终结为官生涯,过上了隐居生活直至死亡。他的一生经历了幼年丧父、早年亡母、青年失妻、中年奔命、老年亡国,隐居之后两度失去家园、生活艰难困苦的种种不幸。当然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然而由于我们教材选取的仅是其典型的田园诗一类,所以容易给学生形成一个片面的印象——潇洒风流、饮酒赋诗式的田园隐士,其实真实的历史完全不是那样。如此,当我们在学习《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时,就不至于想当然地认为他的生活与心情是如何地欢快美好了,同样在学习《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时也就多了份对他所处的时代与自身的遭遇有了些切近的理解。

三、比较分析:文史互渗的应用

作家作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他/它产生的环境,可以在作家的交游关系、仕宦经历、家庭情况以及当时一般的思想知识与文学艺术水平去与同时作家作品作比较分析研究。

以陶渊明为例,当时或先后隐居的不仅仅是他一人,身份也不仅仅是他一种,境况也不仅仅是他一类。在归隐的同时他的处世方式又与同时代的许多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时江西浔阳庐山一带,有仕隐者刘程之、周续之等弃官归隐的文人,并让陶渊明也象他们那样抛弃妻子去归隐。但陶渊明没有那样做。坚持和家人生活在困顿中而没有离开。后来刘、周二人又相继出仕,这种归隐行动就显得虚伪,多了沽名钓誉罢了。同时还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后来被尊为净土宗的创立者慧远,《形尽神不灭论》和《万佛影铭》宣扬形死神存的观点。陶渊明作《形影神》、《影答形》、《神辨》诗三首,从形尽神灭的宇宙观出发,表达了人必有一死,委任自然的生命哲学,也与他划清了界限。当时或前后许多隐者如葛洪、陶弘景、陆修静、寇谦之等,由于当时道教正处在整合变动时期,上述人物除了葛洪、陶弘景两人隐居炼丹、研求医术以外,像陆修静、寇详细之等人或开派或改革,机务缠身,与隐者甚为不相牵涉。陶渊明是真正的隐者,率真任情,是顺其自然的恬达高士。但陶渊明显然更愿意是一个普通的能诗善文、雅意满怀、恬然自适的农人,而不在意隐者高人之虚名。这才是真正的陶渊明。

四、熟悉文献:文史互渗的根本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等,作家作品都在一定的生长环境,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必须在长期的关注积累中养成对教材所涉及的文献资料典章制度等历史有透彻的理解与熟悉的把握,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深入浅出地讲授。同时加强对作品审美品鉴能力的陶冶锻炼,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获得历史的真切体悟。

参考文献

1.《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2.郭维森、包景诚译注《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3.王定璋著《陶渊明悬案揭秘》.四川大学出版社。

4.高敏主编《隐士传》.河南人民出版社。

5.陈寅恪著《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6.《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第十三章陶渊明)》.上海文艺出版社。

7.李泽厚著《美的历程》(魏晋风度一章).文物出版社。

8.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