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病线索细胞形态及分型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细菌性阴道病线索细胞形态及分型探讨

梁文红

梁文红(广东江门市蓬江区白石正骨医院妇产科529000)

【摘要】本文报道应用瑞氏快速染色法染色检查疑为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宫颈/阴道涂片,并将120例阳性患者涂片上的线索细胞形态进行探讨,内容包括上皮细胞内的细菌形态,及被细菌粘附的鳞状上皮细胞类型等。认为按细菌形态分型有利于进一步探讨细菌性阴道病的流行病学及治疗方法;另线索细胞按被粘附的上皮细胞类型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宫颈及阴道上皮组织的病变情况。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病细索细胞线索细胞分型

【中图分类号】R7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374-01

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一种阴道感染,它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流行率很高,在妇产科诊疗工作上占有重要位置。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并带有鱼腥样臭味,但生殖道却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病理机制是患者阴道存有大量加德纳菌(Gardnerella)和其他致病性厌氧菌群(统称为阴道变异菌群),这些菌群占优势,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从而引起阴道生态环境的改变。细菌性阴道病可导致多种严重的妇产科并发症,如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盆腔炎、羊水感染、早产、胎膜早破及产后子宫内膜炎等,因此本病日益受到临床妇产科重视。本病的实验室检查[1],主要是阴道分泌物PH值上升、嗅味试验阳性、另出现一种由加德纳菌或其他厌氧菌大量吸附在鳞状上皮细胞上,形成具有特殊形态的线索细胞(Cluecells)。多量线索细胞存在确诊细菌性阴道病的重要依据。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线索细胞上的细菌形态及被吸附的上皮细胞类型是有区别的,可进行线索细胞分型,并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今将120例线索细胞阳性患者的线索细胞分型情况报道和探讨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门诊病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年龄为32.7岁;本组病例也包括孕期妇女18例,其余为非孕妇女。

2.宫颈/阴道细胞素材

用特别的木质刮片,搜刮宫颈检材涂片;用棉拭子取后穹窿分泌物涂片,待干后用95%乙醇固定10分钟。

3.瑞氏(Wright)快速染色法

采用台湾东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快速血球染液(RapidStain),操作按说明书,但染色时间为10分钟。

结果

1.线索细胞染色效果

用瑞氏快速染色法染色,阴道变异菌群着色良好,低倍镜下线索细胞呈灰蓝色的微粒小团块,很易被发现,可提高检测阳性率,在高倍或油镜下,可清晰显示细菌形态。

2.线索细胞上的细菌形态

多见为球杆菌;另见一种为短少杆菌;这些菌群均占满整个被粘附的上皮细胞上;但在同一病例的阴道分泌物涂片上,细菌形态是单一性的,没有发现上述两类不同形态细菌的线索细胞同时存在。

3.被细菌吸附的上皮细胞类型

被上述菌群吸附构成线索细胞及鳞状上皮细胞类型,其中表层细胞是基本细胞,另见有中层细胞及基底层细胞,后者包括内底层与外底层细胞;线索细胞类型的分布情况,详见附表。

附表200例宫颈/阴道涂片中线索细胞的类型分布

分型项目例数百分率%

球杆菌吸附构成18291

小杆菌吸附构成189

Ⅰ型细胞类型12462

Ⅱ型细胞类型6834

Ⅲ型细胞类型84

注:Ⅰ型细胞类型:是指单纯由鳞状上皮表层细胞构成。

Ⅱ型细胞类型:是指除鳞状上皮表层细胞外,尚有中层细胞构成。

Ⅲ型细胞类型:是指除鳞状上皮表层细胞及中层细胞外,尚有基底层细胞构成

讨论

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妇女和妊娠期妇女的最常见阴道感染性疾病,对妇女健康及优生优育工作危害很大,故此在妇女保健工作中应加强妇检,又特别要加强能提供确认依据的实验室检查的研究与应用。

患细菌性阴道病时,阴道加德纳菌和其他厌氧菌过度生长抑制了正常情况下占优势的乳酸杆菌;另方面厌氧菌可产生胺类物质,造成阴道环境PH值升高,加上一些细菌能合成粘连素等粘附机制,致使阴道加德纳菌或厌氧菌大量牢固地吸附在阴道鳞状上皮细胞上而形成线索细胞。线索细胞大量出现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病一个相当敏感和特异的指标。

国内文献或专著[2]多介绍用湿片法检查线索细胞,我们体会到湿片中的线索细胞形态不很明确,要有经验的检验人员才能得到可靠结果。本文采用瑞氏快速染色检查,阴道变异菌群着色良好;本法另一优点是能与宫颈/阴道细胞学同时进行,笔者认为值得推广应用。

形成线索细胞的菌群主要是阴道加德纳菌(Gardnerellavaginalis),此外尚有游动钩菌(mobiluncus)和类杆菌。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类杆菌有脆弱杆菌群(B.fagiligroup)及产黑色素类杆菌群(B.melaninogenicusgroup)[3],这些菌群都是厌氧菌,其中加德纳菌和产黑色素类杆菌均为革兰阴性球杆菌(大小约0.6~1um×0.3~0.4um),而脆弱类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短少杆菌(大小约1~5um×0.5~0.8um)。事实上我们在检测工作中发现线索细胞上的细菌形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球杆菌样菌群,另一样是短小杆菌样菌群;为了区分线索细胞上的菌群类型,我们将线索细胞分为两种类型,分是称为球杆菌样—线索细胞及小杆菌样—线索细胞。笔者认为,线索细胞按菌群形态分型有利于观看时病源体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笔者细致地观察和记录了被阴道变异菌群吸附的鳞状上皮细胞类型,其中表层细胞是最主要细胞,此外有较多机会发现由中层细胞形成的线索细胞,较小病例由基底层细胞形成线索细胞。本组病例结合临床妇检资料,我们发现出现较多中层细胞,又特别是出现基底层细胞型线索细胞,患者宫颈往往有较严重糜烂,往往为Ⅱ~Ⅲ度。因此笔者又认为线索细胞按细胞类型分型是有意义的,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宫颈阴道上皮组织的病变程度。为简便起见,我们将单纯由鳞状上皮表层细胞构成线索细胞称为“Ⅰ型细胞类型”;把由表层细胞加上中层细胞构成线索细胞称为“Ⅱ型细胞类型”;把由表层细胞加上中层细胞及基底层细胞构成线索细胞称为“Ⅲ型细胞类型”。

笔者建议线索细胞的分型模式,可根据吸咐在上皮细胞上的菌群形态结合被吸吸附上皮细胞类型进行分型和命名;例:球杆菌样—Ⅰ型细胞类型线索细胞;小杆菌样—Ⅱ型细胞类型线索细胞等。至于线索细胞分型的确切临床意义和应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戴万荣郭金星主编.检验医学临床应用.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299~301.

[2]叶顺章张木有主编.性传播疾病实验诊断手册.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97.

[3]俞树荣主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