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古城区南桥、西街及杨柳河街漫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3

都江堰市古城区南桥、西街及杨柳河街漫谈

郭杨波

郭杨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都江堰古城历史悠久,五条河流穿城而过,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水文化特色。根据震后都江堰市的发展规划,对古城区将进行保护性开发。位于古城内的南桥、西街和杨柳河街等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将成为古城的核心地区之一,加强对古城街巷历史文化资料的梳理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都江堰古城区南桥西街杨柳河街

0引言

都江堰市地处成都通往阿坝州的咽喉要道,是川西著名的商道——松茂古道的起点。其既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又是成都通往川西北各旅游风景名胜地区的交通枢纽,具有突出的地理区位优势。2006年,青城山-都江堰被列入四川省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之一,这一新的定位对都江堰市未来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命题。

都江堰市旅游资源丰富,获有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诸多殊荣,但一直以来到都江堰旅游的游客大都是慕名而来又匆匆而去,在都江堰的停留一般不超过一天,旅游消费仅仅局限在门票上。如何有效地解决过境游的问题一直是旅游业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的提出就是在全球旅游业正处在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过渡时期的背景下对都江堰市旅游业提出的新目标。

地震后,根据都江堰市的整体发展规划,为打造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都江堰将对历史城区进行保护性开发。以西街、商业街、文庙片区等众多历史街巷为主的历史城区将变身为融山、水、堰为一体,经济健全、功能协调的旅游休闲古城。按照古城初步规划方案,古城区将在东门、西门、北门修建标志性建筑,其中东门将建在现在的江都大厦,西门建在玉垒山公园,北门建在北街口。

都江堰古城的范围在明初修筑城墙后已基本形成,东至今东门江都大厦路口,北至北街粮食局,西达玉屏山麓,南临内江。明弘治中,知县胡光以土墙“包砌以石,高一丈六尺,周八里,计一千四百丈。置门楼四、楼四;东宣化们,省耕楼;南导江门,阅清楼;西宣威门,怀远楼;北镇安门,拱极楼”。后有战火损毁和修补、增高。1942年,政府在今五桂桥街东口开“新东门”。解放后,因建设需要,城门和城墙陆续被拆除。都江堰市的老城区在今天看来,非常狭小,主要的街道即是幸福路、南街、西街、文庙街、井福街、杨柳河街、五桂桥街、北街、建设路等。有一部分街道巷子已经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已经或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都江堰古城历史悠久,五条河流穿城而过,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水文化特色。加强都江堰古城的建设和推广,可以使得更多的中外游人接触都江堰,流连都江堰,感受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水文化。配合古城的重建与推广,着手系统调查、征集、编辑古城街巷文化史料就显得很有必要。囿于篇幅和学识所限,本文只对都江堰古城区中的南桥、西街和杨柳河街作简要梳理。

1南桥

南桥位于都江堰市区南门外,建桥以前,行人受其阻隔,往来十分不便。历史记载中有一句歇后语“灌县出南门——没路”,可以看出都江堰交通多么不便。

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川总督丁宝桢组织建桥。一年以后落成,名为“通济桥”,为木结构,瓦盖房廊,飞檐翘角。因为此桥“雁齿凌空,直指南道”,于是也被人们称为“南桥”。1958年山洪暴发,桥身被毁;后由森工局岷江水运处重建,改木桥桩为混凝土桥墩,正式更名为“南桥”。文革期间,南桥被破坏,1979年重建,建成为钢筋混凝土骨架与木结构相结合的古廊桥式风景桥,5孔,长54米、宽12米、3层重叠翘飞檐,上盖琉璃瓦。桥头重檐彩塑各种珍禽异兽和民间传说戏剧人物。两端桥亭的圆柱上有书法楹联,左右两廊内壁上还有山水风景和神话传说壁画,以及书法楹联作品34幅。整座桥就是诗书画合璧的艺术长廊。

同时,南桥两岸,即南桥与蒲柏桥之间是都江堰有名的夜啤酒长廊。其中,内江东岸上是一个长约一公里的古色古香的诗酒长廊,而西岸上有十几幢古色古香的酒楼凌河而起。丰富的人文历史,厚重的都江堰水文化,将使夜啤酒长廊成为一个宣传都江堰文化,体验都江堰文化的最佳之地。

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灾害中,南桥再次遭到严重破坏。经过近百名川西坝子的能工巧匠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2009年4月1日,南桥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工程。这次重建全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重建,被拆除的大部分木结构都被安装回原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建成本。此外,原来的88根混凝土柱子全部更换成厚度达1.2厘米的钢管,用掉90多吨钢材,达到8度抗震,并在4个桥墩的上、下游方向新修建了8个喷水大龙头,加装了50盏彩色射灯及超过2000米的LED彩灯等。夜晚的南桥显得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这次重建,让南桥成为了历史上最漂亮、也是最安全的南桥。

2西街

西街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以南,与伏龙观隔江相望,是一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是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也被誉为古代茶马道上的第一街。清代为西正街。从南门口西侧至西门。长约390米,街道狭窄,清末至民国时期,此街多玉石加工及销售作坊,故又名“玉石街”。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为“团结路”。后复旧名。

这条一条石板路面的老街,街两边的建筑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老四川城镇生活,较完整地体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旧成都风貌。西街是都江堰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

西街上的门牌一直编到212号。一些门洞里,又藏着“附一”、“附二”、“附三”号。今天西街的热闹远远无法和过去最繁华的时期相比。作为历史上沟通汉族和藏羌势力范围的唯一一条“官道”——“松茂古道”的起点,“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就是当年商人走山贩货的历史写照。西街居民的祖先看中了地利之便,经过世代努力把这里打造成近代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作为商旅穿梭的贸易通道,西街上自然少不了旅店。西街上曾经小客栈林立。那时客栈没有豪华房、标准间之分,靠近主人家的房子贵一点,反之也就便宜一些。西街上的职业不止于此,除了玉石铺、铁匠铺,另外还有卖汤圆的、点豆腐的、打棕垫的、编篾筐的。

1955年成都到阿坝的公路通车。汽车跑起来,马帮就失去了作用。作为“一五”计划的重要项目,成阿公路是1952年动工的。筑路大军走入重重大山,物资给养也依靠了人背肩扛。一些西街居民曾经为筑路队背过粮食,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们自己终结了西街的辉煌。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通过公司合营,把手工业者都变成了工人。公私合营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进行。于是玉匠去了玉雕社,木匠去了建筑社,开旅店的去了服务公司。后来国家在工业局和轻工业局之外,又成立了“二轻局”,专门管理联合起来的城镇手工业者。

西街民宅多是上百年历史的木房,“5·12”地震对西街的破坏不大。震后都江堰进行了重新规划,将旅游模式从过去的以观光为主,转变为将来的以休闲度假为主。原汁原味的西街就是一个隆重推出的亮点,其中蕴含的价值不亚于成都的宽窄巷子。作为古城区整治改造和恢复重建的核心地区,不久以后的西街必将成为都江堰市——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

3杨柳河街

杨柳河位于都江堰市主城区内,是穿城而过的五条河流中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郡守建湔堋惠泽天府、将军植万柳树绿满灌州”,杨柳河,这条初建于先秦秦国时期、见证了整个都江堰城市发展历史的河流,两岸曾经商贾富豪云集、人潮如流。杨柳河街就是由河道串联起的一条古老的街道。杨柳河街与周围的大观街、瑞莲街、五桂桥、商业场一道,构成了杨柳河商圈,成为当时的灌县城里最著名的商业中心和豪门住宅区。这种繁华从宋元时期开始,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连年不断的战乱,杨柳河逐渐沉寂下去,昔日的繁华已消失无踪,剩下的只是留在河面上参差破旧的吊角楼和污染日趋严重的河道。狭窄的街道、拥挤的交通以及凌乱的商业网点,组成一幅极不协调的画面。

2000年,都江堰市委、市政府重修杨柳河,改造了河道和周边的建筑;2005年,当地政府决定对其实施改造,整个改造过程中,恪守“历史文化”休闲商业街定位,充分挖掘水文化、历史文化底蕴,尽可能发挥东西两端(建设路、幸福路)的磁极作用,通过文化特色和两个磁极导入人流,凝聚商气,使杨柳河历史文化休闲街基本形成杨柳河特有的商业风格,经营业态以休闲、娱乐、够物为主。经过改造,杨柳河重新塑造了容颜。修缮一新的杨柳河因为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浓厚、突出的地理位置等诸多特点与内江两岸的夜啤酒长廊、天和盛世商业步行街、侨富商业城等一道成为城市中心游憩区的有机组成部分,重新成为都江堰城区的商业繁华之地。

改造后的杨柳河街柳条依依、绿水轻漾,一段段久远的历史和典故、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被一一还原在桥栏、石坊、岸边,显示出强烈的文化气息。这种彰显城市原生态的文化,以其独有的魅力强化出独特的旅游内涵,不仅对外地游客有着吸引力,对本地市民来说也多了一个散步、休闲的去处:两岸房屋3万平方米外墙面风貌是统一的有川西民居特色的风格;沿河两岸路面铺设青石板1.1万平方米;两岸有景观桥梁、蜿蜒至街尽头的人工小沟渠、各具特色的雕塑、大型石牌坊、水车、绿化工程等。经过硬件改造的杨柳河,其外部形象已经具备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但其经营的业态尚需要针对外来的游客进行调整。现杨柳河街上已有古玩字画奇石店、美术陈列馆、旅游饰品、地方特产、特色客栈、地方小吃(如骆记牛羊肉、郭水饺、彭祖蹄花、老妈火锅粉)、特色酒吧等商家,并按规划风格进行了装修,同时还增添了仿古花轿、黄包车、鸡公车等文化内涵和旅游性浓郁的参与性项目,为杨柳河风情休闲街的打造注入了一抹亮色。杨柳河边街和谐相融的建筑风格、川西名居的建筑色调折射出了深邃的建筑思想,独具匠心、风格独特的水文化雕塑反映了水文化的精髓,小桥流水、杨柳依依,杨柳河历史文化休闲街,在促进都江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影响并改变着一座城市的风貌以及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在地震后批准实施的青城山-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规划中,提出了打造城市中心游憩区的概念。城市中心游憩区是指在一个城市里,最具吸引力,最能全面体现和展示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具有多要素、综合性、多功能、休闲型特点的城市街区,这是组成青城山-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中核心区域的重要部分。杨柳河街不仅要有效改善游客“游”的问题,还要改善游客“吃”、“购”、“住”的需要,杨柳河迎来了新的使命。

地震对杨柳河街上的建筑影响不大,只是由于城市格局受地震破坏,杨柳河街曾在地震后一度沦为杂乱的菜市场。经过政府的大力整治,现在的杨柳河恢复了往日的魅力。

旅游旺季时节,不少从景区出来的游客经过夜啤酒长廊到达杨柳河,都会由衷地发出赞叹:想不到都江堰市除了都江堰和青城山景区,城里还有这么美,这么有特色的地方,真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有丽江、阳朔的风韵。

位于都江堰古城区的街巷还有很多,都在斑驳岁月中沾染着历史的风尘,如南街、幸福路、紫东街、五桂桥街、建设路、新堰坎街、白果巷、水巷子、梨园巷、曾家巷、陈家巷等等,这些老街小巷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将随着都江堰市古城区恢复重建的步伐而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静待那一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何明江,马及时.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四川省灌县志编纂委员会.灌县志[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http://www.djy.ov.cn.

[4]http://www.chengdu.gov.cn

[5]http://news.qq.com/a/20080720/000580.htm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都江堰市旅游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