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1

浅谈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刘艳茹

关键词:学生;反思习惯;培养

数学反思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反思进行学习、总结和归纳,即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内容的反思,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把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内容或思想,重构自己的理解。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关注的只是他们的背诵和记忆,所以影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总结多年的研究经验时也强调了“思”,他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才成为科学家”。由此看来,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方法。

一、对学生反思习惯的调查与分析

上学期,笔者对本校三四年级的学生调查表中,只有29%能坚持总结自己一天或一节课的学习情况,从这份调查结果来看,笔者所在学校三、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或坚持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知识,甚至是每一道错题。究其原因大约有:

1.学生反思意识较差。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讲,课后把作业及时完成就可以了,总结和反思是教师和好学生的事,自己根本用不着做。这种意识甚至在作业中也是一样,当有学生做错题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很快擦去原有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说明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较差,学习奴隶性较强,缺少反思的意识。

2.有的学生不会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教师在每节课结束时,总会问一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会总结的往往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也只是格式化地说一说黑板上的板书或是主要概念知识,而没有真正去思考这节课教师讲的是什么知识,“我”知道了多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这些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情况尚且不会总结、反思,何况一天的、一个单元的呢?

二、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根据观察及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本学期笔者在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首先,增强学生反思的意识,要让学生有反思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充满好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让学生觉得宽松、自然,敢于质疑。在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反思得出了结论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与反思给予适当的肯定,学生得到教师的肯定会很开心,其反思意识就会更强烈。另外,教师要注意把思维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采取回避、应付的态度,甚至置之不理的处理办法。要让学生能做到停一停、想一想、做一做再思一思的逐步渗透反思的过程。

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如课始,让学生反思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以及旧知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或教训;新授时,设计诸如“你是怎么做的,回忆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哪种方法更简便”“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错误”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练习时,就知识的重点难点、容易混淆之处,安插判断、纠错、辨析等反思性练习;小结时,提供空间,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做一期单元总结小报,反思在这个单元中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如在学完《升与毫升》这个单元后,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地体会到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让学生课后调查学校“漏水的水龙头”,学生兴趣很高,很快调查出全校52个水龙头中有6个在漏水,如果以约每20滴水为一毫升,一分钟漏水60滴约3毫升,一个漏水的水龙头就会每小时就会浪费水180毫升,每天约4320毫升,6个水龙头就会浪费约26升水,……针对这一现象,学生出了一期以“节约用水”“水龙头在哭泣”等内容丰富的小报,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又让他们在数学调查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小报做好后,就贴在教室走廊中,得到了许多教师和学生的表扬和赞赏,学生的自信心再一次被提高,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反思不仅是一种意识,还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耐心地多启发、多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子弟小学0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