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分析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

张志扬

漳浦县医院口腔科福建漳州363200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情况的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6月期间接收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根据患者采用的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我院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口腔修复治疗,我院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相关指标变化以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菌斑指数是(0.61±0.12),对照组为(0.64±0.11),治疗后观察组为(0.74±0.11),对照组为(0.77±0.14),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探诊深度分别为(1.46±0.42)和(1.46±0.44),治疗后是(1.29±0.42)和(1.30±0.39),两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OIDP生活质量评分为(8.3±0.9)分,低于对照组的(16.5±1.3)分,表明生活质量更好,P<0.05。结论:临床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结合修复治疗的方式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持口腔的整洁健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口腔正畸;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伴随着口腔正畸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方法整合了当前有效治疗方式的优势,克服传统单纯矫正治疗方法治疗的局限性,尽可能帮助患者改善咬合关系,恢复系统功能。尤其是针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这种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由于患者上下颌骨及牙弓近远中关系不协调,磨牙为远中关系,下颌与下牙弓处于远中位置。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仅略低于Ⅰ类错牙合畸形发病率,这种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20%左右,大多数为青少年,占据总数的25%左右,对处于关键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患者的口腔健康与功能有很大影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1]。本研究选取本院一定时间段内收治的10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在2014年2月~2016年6月期间接收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取10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在16岁~2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7±2.1)岁,包括45例恒牙列和5例替牙列。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29例,年龄在16岁~2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8±2.4)岁,包括43例恒牙列和7例替牙列。10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下颌骨对比上颌骨位置后缩,患者闭唇时颏肌紧张,颏唇沟消失或变浅,面下三分之一短,前牙覆盖深;(2)患者在我院的资料中有完整的治疗前后过程内容;(3)患者颅面部生长基本形成;(4)患者从未进行正畸治疗与修复治疗;(5)患者均具备一定的沟通交流能力,并配合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或哺乳期妊娠期患者排除在外。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应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我院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修复治疗,我院对观察组患者提供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修复方法流程与对照组患者一样,另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对齐上下牙列,确保牙齿和骨骼位置的相互协调,代偿协调上下牙弓,消除牙合干扰,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与自身条件进行牙齿成型术。口腔正畸中采用不锈钢方丝,游离牵引钩,转移面弓,上牙合架,制作对应的定位手术牙合板,将牙缝余留空隙关闭,调整好咬合程度,并建立稳定的矢状向位置关系,调整前牙覆牙合覆盖。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空腹状态下进行菌斑指数与探诊深度的测定,同时采用OIDP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表现患者治疗后口腔问题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8个条目分别为1分~4分的分值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影响程度越大,即生活质量越低。

1.4统计学处理

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相关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对应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t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牙周相关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效果无比较意义,P>0.05,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菌斑指数和探诊深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得到广泛应用,但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很多患者在治疗选择的过程中常常因为对正畸治疗与正畸修复治疗的区别差异感到困惑[2]。实际上,正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精细调整上下牙齿牙合的关系,并通过垂直牵引消除手术导致的患者后部牙弓小开牙合,改善牙齿尖窝关系,实现理想的咬合[3]。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菌斑指数分别为(0.61±0.12)与(0.64±0.11),治疗后分别为(0.74±0.11)和(0.77±0.14),治疗前探诊深度分别为(1.46±0.42)和(1.46±0.44),治疗后分别为(1.29±0.42)和(1.30±0.39),两组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前后的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入院治疗时OIDP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分别为(22.3±5.0)分与(22.4±4.8)分,表明两组患者均受到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严重困扰,生活质量明显较低,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3±0.9)分与(16.5±1.3)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降低明显,表明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口腔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很好地改善其牙齿咬合的关系,确保牙排列整齐且稳定的前提下,取得了一定的外观美学效果,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P<0.05。

综上所述,采用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临床效果明显,很好地改善了患者牙齿咬合的关系,调整错位的情况,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丽荣.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J].广西医学,2016,38(7):925-926.

[2]冯文杰.螺旋扩弓器在安氏Ⅲ类错颌畸形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2):86-87.

[3]蒲庚成.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