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赵智博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第七幼儿园赵智博

【中图分类号】G528.28【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11-01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身心俱健的社会栋梁,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进行幼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势在必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使他们能在未来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获得生存的空间,赢得更好发展。

一、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首先是激素的作用。目前一些研究证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不仅人类如此,在关于动物的研究中也发现,雄性动物在受到威胁或被激怒时,比雌性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男女儿童在攻击性上的性别差异。其次是遗传基础。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这些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再次是个体气质差异也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着影响。幼儿从其出生之日起便开始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父母和其他成人对他们的特别的抚育方式,也决定着他们自己在交往中采用的具体的行为方式。

(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传统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幼儿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有的极端反对和抵制攻击性行为,有的则对攻击性行为比较宽容。(2)大众传媒对教育和社会的意义而言,一种媒体的优点可能是另一种媒体的缺点,如果我们能综合运用各种传媒的优势,加上儿童传媒使用过程中父母积极的中介作用,就能使传媒在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2、家庭环境因素。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姐妹的横向关系。在这种家庭结构里,极易造成幼儿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养成“小霸王”、“小公主”的娇纵性格。还有另一种是单亲家庭。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里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极易造成各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3、幼儿园教育环境因素。幼儿园的物质空间文化,是指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总和。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整洁优雅的环境能增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杂乱无序的环境,增多幼儿的攻击行为。

二、幼儿自身的情感因素

1、幼儿的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主要包括幼儿对亲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当幼儿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幼儿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享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帮助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2、自我意识因素。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与其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策

1、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创设环境。(1)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幼儿受年龄局限,缺乏辩别力、控制力和免疫力,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诱惑和侵袭。而幼儿的行为习惯又大都是在非正式学习的课程中潜移默化习得的。(2)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幼儿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其核心是尊师爱幼。师幼关系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师幼关系良好时,幼儿都乐意接受教师所施加的影响,甚至带有一种盲目性;而师幼关系恶化时,即使教师所施加的影响是正确的,幼儿也可能会拒绝接受。可见,师幼关系的好坏对教师能否取得满意的教育与教学成效来说至关重要。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训练方面,更需要有良好的师幼关系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托。(3)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一致性。幼儿园及幼儿教师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由于亲社会行为的养成更多的受着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重要生活学习环境之一的家庭就承担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及幼儿教师也应积极和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意义以及自己的态度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造成什么影响,同时鼓励家长和老师共同商讨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共同对幼儿实施教育。

2、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交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我们还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串门,让孩子多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书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与小朋友一起看、一起玩,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与别人交往时应具有的良好品德。如我们开展的“大带小”活动,让幼儿在生活、劳动、学习、游戏、交际等方面互相体贴、互相模仿、共同努力、共同分享,从而唤起其利他行为的情感共鸣。年长的哥哥姐姐由于集体荣誉感或竞争意识的作用,他们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并逐渐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这也能为年幼的弟弟妹妹提供了可塑又可及的榜样作用。

3、引导幼儿通过自身建构形成经验。儿童同成人一样是鲜活的个体,具有能动的主体积极性。也就是说任何事情我们都应站在幼儿的角度,让他们从自身出发进行建构,正所谓自我建构。当我们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时,我们应通过幼儿身边熟悉的事和物,更多的引导幼儿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主体积极性上进行建构。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对抽象的道理不能理解;老师、家长的“告戒”能记住但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进行亲社会行为培养时应注重他们自身的体验。

四、结论

在幼儿的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良好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是在周围环境中,主要是在社会、幼儿园、家庭、同伴群体及幼儿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作用下逐步实现的。在实践教育活动中除了要结合社会力量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幼儿园和家庭中教师和家长也要积极配合,让幼儿通过与他人交往,逐步增进对人和事及其关系的有关道德问题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处理各种行为的能力,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