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真实情境培养化学核心素养——以“配合物的形成”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依托真实情境培养化学核心素养——以“配合物的形成”为例

李美玲

晋江市第一中学李美玲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配合物

1指导思想

素养是指人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素质和修养[1]。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将素养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课堂当中。为此,我们需要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情境是知识通向素养的有效措施,情境化解决的是知识与背景、理论与实践、文字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2]。”化学学科尤其要重视实验情境的创设,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升级。

2教学背景分析

2.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四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微粒间作用力的补充,配合物中含有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而必修2及选修3中有关共价键及配位键的知识为该部分内容做了必要的铺垫。

2.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足够分析相关的实验,不能分析的提供信息提示。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一学科思想有了比较强烈的认识。

3教学目标

3.1学习目标

(1)理解配位键、配合物的概念,知道简单配合物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理解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制取简单配合物,并进行成分探究。

3.2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

(2)了解配合物理论形成历史,以及我国科学家对配位化学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4教学过程

[引入]有一类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一类物质的奥秘,首先请同学们完成实验。

[实验]向试管1中加入2mL5%的硫酸铜溶液(作空白对照)

向试管2中加入2mL5%的硫酸铜溶液,再逐滴加入浓氨水,振荡,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问题1]深蓝色溶液可能由哪些微粒引起?

[问题2]如何设计实验检验深蓝色与Cu2+是否有关?如何设计实验检验深蓝色溶液与SO42-是否有关?

[交流与讨论]

[实验]将试管2中的深蓝色溶液分装一部分到试管3,往试管2中逐滴加入5%NaOH溶液,往试管3中逐滴加入BaCl2溶液

[现象及结论]深蓝色溶液与Cu2+有关,与SO42-无关。但溶液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Cu2+,说明Cu2+被其它微粒“束缚”形成了新的微粒。

[问题3]如何进一步验证深蓝色的溶液与Cu2+有关,而与SO42-无关?

[交流与讨论]

[实验]往试管4中先加入2mL5%的氯化铜溶液,再逐滴加入浓氨水;往试管5中先加入2mL5%的硝酸铜溶液,再逐滴加入浓氨水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实验情景中,能根据宏观的现象变化,推测微观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无形中提升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能够基于证据大胆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证实或证伪,提升证据推理以及实验探究的学科素养。

[信息提示]往蓝色溶液中加入乙醇,晶体析出后、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深蓝色固体,经过X射线衍射实验,证明该深蓝色固体为[Cu(NH3)4]SO4。

[问题4]新微粒是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必要的背景情境,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会快速提取有效信息。通过借助一些高科技的实验手段,能更有效地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问题5]根据以上提示及前面的现象,写出[Cu(NH3)4]SO4的电离方程式。往深蓝色溶液中加入乙醇就能析出蓝色晶体,说明该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设计意图: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结合所学的旧知识解释微观结构,提升宏微结合素养。

[问题6]Cu2+和NH3分子之间,是靠什么作用力结合成[Cu(NH3)4]2+的?回忆NH4+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关系创设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归纳]配位键、配合物

[阅读]书P77

[练习]写出配合物[Co(NH3)6]Cl3、Na3AlF6、[Ni(CO)4]的内界、中心原子、配位体、配位原子、配位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有一段自主阅读的时间,识记性的知识避免教师灌输,通过当堂练习及时补充学生阅读情况。

[小结]

[问题7](实物展示)无水硫酸铜白色,五水硫酸铜蓝色,硫酸铜溶液蓝色,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创设的情境,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于旧知识,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问题8]铜离子溶于水形成了[Cu(H2O)4]2+配离子,往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可以转化为深蓝色的[Cu(NH3)4]2+配离子,说明了什么?

[思考]中心原子和配体之间虽然以共价键结合,但也存在微弱的电离,当加入强配体时平衡发生移动。配位键也存在强弱之分。

设计意图:用早已熟悉的实验情境,感受平衡观念与变化的思想。

[问题9]1969年美国化学家罗森伯格发现了一种抗癌药物,化学式为Pt(NH3)2Cl2。但在应用中发现同为Pt(NH3)2Cl2,部分药物有抗癌作用,另一部分则没有抗癌作用,为什么?已知棕黄色极性分子有抗癌作用,淡黄色非极性分子没有抗癌作用,请推测该物质的空间结构为空间四面体还是平面四边形?且分别是哪种结构?

[思考](联想二氯甲烷是否存在同分异构体的推导)

设计意图:在真实情境中感受配合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感受人类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同时不断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观。

[化学史话]配合物发展史;我国化学家唐敖庆、徐光宪在配位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设计意图:化学史的渗透能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精神。感受我国化学家的杰出贡献,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5教学反思

5.1学生获得理性知识的同时,更需要观念的建构和素养的形成。素养的形成需要依托真实的情境。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从而达到认知迭代。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借鉴可以利用的情境来设计教学环节。

5.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离不开科学的、有效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才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才能提升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化学核心素养,最终实现追求真理的科学价值。

5.3提升核心素养不是要求每节课要面面俱到,一节课所能承载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利用每次可以利用的机会,渗透到平常的每一节课中。让“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走向学生素养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军翔.以“思维发展”为抓手实现“核心素养”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7):1-3.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5:191.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