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吴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吴琼

吴琼

浙江华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金华321000

摘要:生态文明是将自然生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统一于实现和谐发展的文明状态,是解决生态、环境、资源各类问题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建筑行业既具有建设文明,改变环境的功能,同时也会消耗资源,影响生态。因此,要立足于建筑的设计环节,以生态文明的视域重新审视建筑设计工作,明确生态文明对建筑设计工作的价值,划分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文明的类型,通过设计工作实现建筑物的人性化、生态化和一体化,促进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文明;环境;资源;一体化;生态化;人性化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概述

1.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

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长期过度开发与干扰,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能源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战略的艰难选择等这些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共同问题,迫使建筑设计人员必须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关注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因此,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当前建筑设计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些建筑师探索和创作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并与自然关系融洽的优秀作品,为建筑走向“绿色”,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生态建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形态

(1)节能节地建筑。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思想的出发点是力争节约能量和物质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物质材料的循环。

(2)生土建筑。生土建筑的特点是利用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生土建筑具有诸多优点,如节能节地、防震防尘、防风防暴、防噪声、可减轻或防止放射性污染及大气污染的侵害,并且洁净、安全等,在环境上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及保存原有自然风景。

(3)新陈代谢建筑。新陈代谢建筑强调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或被忽略的一些要素,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提倡过去、现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的共生等。新陈代谢建筑积极地接受、吸收和保留过去建筑中有价值的成就,并在试图表现时代文化和识别性的同时也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

(4)少费多用建筑。少费多用建筑是使用较少的物质和能量创造更加出色的建筑作品。该设计具有这样的特点:可大量建造,且费用低廉;由住宅工厂预制,能量自给自足,并可以灵活迁移;统一装配,符合模数;住宅有自洁功能,居住舒适。

(5)高技术建筑。高技术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智能建筑,它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固定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成为可以跟随气候自我调整的围合结构,成为建筑的“皮肤”,可以进行自由呼吸,控制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环境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增强建筑适应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外部生态系统环境的能力,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1.3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技术

(1)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涉及到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许多基础理论,如不同的物种循环规律、能量流动转化规律、气候变异规律、建筑中能量转换规律、建筑物与外部环境热湿交换规律等。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势在于:一是突出了建筑节能功能,如墙体的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的节能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了新型材料采用技术。随着相关建筑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以砖石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结构逐渐被更高和更轻便的墙体和结构所取代,在减轻建筑自身重量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了建筑的内部空间,节约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如高强度混凝土材料、高强合金钢、高强预应力钢筋、铝合金材料、高强度玻璃等。

(2)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

首先,发展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进行采暖、降温、干燥等。比如,通过窗户集热板建设太阳能资源系统,运用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蓄热装置、风扇和空气导管等组合而成,从而将太阳的光能转化成需要的热能。其次,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的储备量丰富,且同太阳能类似污染小,近几年被广泛地利用到建筑当中。东北的很多新建筑物已经用地热供暖取代了传统的暖气供暖。建筑再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成为目前环保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筑再利用技术可以利用原有的可利用的资源,既有环保的功效,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降低成本。建筑设计将这一理念引入到建筑业中来,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发达国家对于建筑的再利用工程发展得较好,出现了许多成功的值得借鉴的案例。

二、建筑设计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措施

2.1实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是具体的人,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目标也落实在“人”之上,所以进行建筑设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主旨思想,要通过为“人”的服务创建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建筑设计精品。在建筑设计的具体工作中需要满足人类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要求;需要综合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将人性化的思想深深地融入到建筑设计的细节和重点之中。

2.2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开始逐渐把其融入到生态循环圈中,并从整体性方面来对资源及能源的流动作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及布置,此外,还把建筑的设计、建筑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消耗及生产纳入到生态系统中,以使能源和资源的流动能够从单向模式向良性循环模式转变。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它们的依存关系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而人类赖以生存及生活的空间中的建筑系统也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建筑系统和其内部特定设计地段的生态系统之间都处于动态的相互作用中,建筑系统会和其周围的生态系统环境相互作用,直至其使用性能完全消失。

2.3实现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1)从横向上看,建筑设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即对人、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的处理,它需要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

(2)从纵向上看,建筑设计要实现当前与未来的一体化。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间满足人类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身心健康需要。一体化是要求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应使用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有效控制危害人体的辐射、电磁波及气体等各种污染;充分采用自然通风,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适当的控制,使室内温度、湿度能够达到人体所需的最佳状态;充分利用直接采光,享受太阳光对人体的自然沐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享用,做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要自然顺畅,使人们尽可能多地观赏到周围的自然美景;注意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尊重地方文化的差异,继承和发展地方传统工艺、材料及生产技术。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和社会新时期全面小康创建的重要途径,关乎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建筑设计工作要树立完整而科学的生态观念,使生态文明观念的主旨更为广泛、更为准确地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实际之中。通过设计种类的优化,设计思想的创新,实现建筑设计的一体化、人性化和生态化,建立起人与自然,建筑与生态更为紧密地联系,重新构建符合社会发展与行业需要的建筑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鑫;生态建筑的适应性设计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1(3)

[2]李灵芝;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分析[J];城市建筑;2012(8)

[3]李小华,周晓峰,谷丽.浅谈建筑设计与建筑设备设计的配合[J].煤炭技术,2013(2):64-65.

[4]邢绍毅.建筑设计中应引起重视的防疫和健康问题[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3):68-69.

[5]柳学军.建筑设计创作中的“形”与“式”[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4(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