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思考

刘佼皎

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玉溪市分校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下,新时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涉及到众多内容,有助于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但是,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还存在很多不足,迫切的需要转变培育理念,构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以便于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成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本文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予以实践。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培育机制;培育制度

面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带来的挑战,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显得十分关键。这就需要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制定合理的现代农业战略。当前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不高,受影响因素较为多样,不利于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和制度,优化培育模式,逐步开展培育工作,以求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朝着更高层次发展。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内容分析研究,积累经验,提出合理措施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落实奠定基础。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分析

(一)规范化执行制度,全程跟踪监管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应该结合相关规范要求,严格执行信息报送制度、工时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并扩大想配套政策宣传力度,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期间,定期组织学员参学、培训班公示,全面落实教学计划,并组织考试等活动,对现场全程跟踪监督,反馈学员意见基础上,提出合理措施及时改进其中的不足。培训活动结束后,定期回访了解教学情况,并严格考核验收,录入培训学员信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管理系统[1]。

(二)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扶持力度

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扶持力度。首先,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土地和荒地开垦,优先为具有经营权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信贷服务;适当提高农业保险补助标准;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生产贷款贴息;新型职业农民购买农机设备,国家提供政策补贴,县级财政部门增补10%;上报新型职业农民投资的农业项目;优先审批新型职业农民所需农业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外出培训和学习。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问题

纵观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来看,尽管实际工作取得了可观成效,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生产队伍是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客观条件束缚,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尽管可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但是配套的制度还不健全,更多的事通过培训代替培育,认定程序不规范和目标模糊问题严峻,培育工作针对性和准确性不足,极大的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务工,农村青年劳动力数量随之减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同预期相差甚远[2]。

其二,基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条件能力不足,机构职能模糊不清,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教师队伍素质水平不高,极大的制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深入展开[3]。但是,群众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理解能力不足,阻碍后续农业生产活动开展。

其三,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农民外出学习机会较少,多数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未能充分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在这样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不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措施

(一)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为了提升培育成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并对培育工作全面跟踪落实。通过定期通报方式,反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并构建完善的专项督查工作机制,以便于强化部门职能,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活动。与此同时,编制合理的远程监控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监管和控制,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整合,为重点项目建设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为了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应该正确看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颁布优惠政策制度,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和发展。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强化农产品加工能力。鼓励农产品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来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产品基地和原料基地;提升科技水平,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提供支持。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推行储藏加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以便于引进先进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4]。

(三)推行产教结合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应该充分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推行产教结合,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推动专业办产业,产业促专业,改善现有办学体制的不足,推动教育体制创新。建立校内培训基地和生产经营基地,选择更具代表性的家庭农牧场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面向市场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四)明确分工负责

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实现,这就需要明确不同分工,整合资源统筹规划,促使各个部门协调开展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到本部门工作范畴,积极沟通和协调,设立专门的机构,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顺利展开,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此外,还要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多途径来获取资金,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社会力量投入力度,以便于形成长效机制。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为了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离不开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这就需要增加培训投入力度,建立长效培育机制,推行产教结合,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同时,为现代农业注入持久生命力和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业更高层次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吕艳超,朱洪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8,10(09):20-22.

[2]杨永生.浅谈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现状与今后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8,11(10):245.

[3]杨海琴,邢旭英.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8,23(02):26-28.

[4]陈景红.现代农业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构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02):111-114.

[5]程锡姣.浅谈农广校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思考[J].农技服务,2017,34(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