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医疗器械使用质量控制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医疗器械使用质量控制的影响分析

林洁琴

广州泰道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510000

摘要:目的探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医疗器械使用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20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对其不良事件种类与主要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0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包含7类物品,分别为心血管内支架、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婴儿培养箱、骨科植入物、角膜塑形镜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其中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常用器械为162例(81.00%),骨科植入物14例(7.00%)。结论对开展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有助于完善医疗体系制度,对降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前言

医疗器械属于医院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保障,其风险管理为医院重要管理方面,加强医疗器械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管理,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1]。近年来,随着器械不良事件检测工作的逐步开展,医疗器械的上市得到有效且合理的保障,人们逐渐认识与了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2],并意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本文将对我院20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探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医疗器械使用质量控制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20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包含7类物品,分别为心血管内支架、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婴儿培养箱、骨科植入物、角膜塑形镜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1.2方法

运用Epidata3.02管理系统,输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200例,并导出Excel文件统计分析。以《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为标准,将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分类,统计并分析发生种类与事件主要表现。

2结果

2.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所涉及的医疗器械情况

20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包含7类物品,分别为心血管内支架、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婴儿培养箱、骨科植入物、角膜塑形镜与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其中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常用器械为162例(81.00%),骨科植入物14例(7.00%)。详情如表1。

表1:医疗器械情况(n/n%)

2.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表现

2.2.1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常用器械不良事件与具体表现

164例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常用器械不良事件中,155例支架内再狭窄,占比77.50%。详情如表2。

表2: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常用器械的不良事件与具体表现(n/n%)

2.2.2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与具体表现

14例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中,具体表现接骨板断裂、螺钉断裂与骨折不愈合等。详情如表3。

表3:骨科植入物的不良事件与具体表现(n/n%)

2.2.3其他不良事件与具体表现

24例其他不良事件中,6例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具体表现有变硬、硬结、变形、疼痛、包块;6例心脏起搏器中具体表现为电池提前耗竭、囊袋感染、心房导线脱位;5例一次性导尿管中具体表现为泌尿系统感染、水囊腔阻塞;3例尿试纸中具体表现为试纸受潮;2例植入型除颤器中具体表现为电池提前耗竭;1例血液透析器具体表现为胸闷、心悸、头晕;1例人工心脏瓣膜具体表现为瓣叶脱落。

3讨论

本次研究,对20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总结医疗器械在使用时存在问题,发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引发因素可总结为俩方面问题,一、医用耗材质量问题,医院需及时核对检验医用耗材[3-4],对器材检测报告详细查看,确保耗材质量无任何问题,而这就要求了医院在选择医疗器械时,厂家需具备信誉可靠、产品优良的特点,同时加强对医用耗材入库的验收工作的关注[5],确保万无一失[6];除此之外,管理人员需详细记录医疗器械的名称、产地、有效期与生产日期等信息,并及时核对。二、医疗器械质量控制方面与维护方面,医疗器械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若出现器械故障,极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定期保养与维护医疗器械,并加大医疗器械的人员与资金投入[7]。

针对以上两点问题,对其讨论分析,从而提出解方案如下:首先需成立医疗器械监测小组,实时检测医疗器械,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医疗器械追溯制度,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给予完善,促进可追溯性提高[8-9];制定医疗器械的入库管理制度,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定期组织医疗器械使用学习与培训,面向全院医护人员开展,邀请经验丰富专家授课,并建立培训课程,定期考核,对于不合格者需加强培训与指导;建立健全医疗器械责任制度,各司其职,责任到人[10],对于医疗器械需定期维护与定期检查;及时总结医疗器械中不良事件,分析并反思,实施针对性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加强对行业动态的关注,重点关注医疗器械出现不合格企业,避免类似医疗器械的购买[11]。

综上,对开展医疗器械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有助于完善医疗体系制度,对降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娟.基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探讨我院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8):163-165.

[2]甘艺伟,吴仁份,罗小明,等.基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的医院监测管理流程优化[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8):126-128.

[3]胡立勇,田君鹏,李璟,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6,(1):166-167,174.

[4]黄晓玲,陈英耀,何露洋,等.美国、欧盟与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7,24(2):90-93.

[5]韩忠耀,申宏伟,蒙慧彤,等.地市级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7,(13):170-171.

[6]闫广宇,刘彬,马少华.基层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及监测工作模式[J].医疗装备,2016,29(16):78-79.

[7]戚俊.云南省2016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档案收集情况及思考[J].云南科技管理,2017,30(3):79-80.

[8]隋守聪,魏国勇.探讨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中的工作职能[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4):105-106.

[9]马娟.基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探讨我院的医疗器械使用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8):163-165.

[10]甘艺伟,吴仁份,罗小明,等.基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分析的医院监测管理流程优化[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8):126-128.

[11]张敏,孙志明,许豪勤,等.156例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6,13(5):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