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止血宁血汤治疗咳血症78例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自拟止血宁血汤治疗咳血症78例体会

胡长健

胡长健(湖南省临澧县红十字会医院湖南省临澧县安福镇卫生院湖南临澧415200)

【摘要】目的回顾自拟止血宁血汤治疗中医咳血症的体会。方法运用自拟止血宁血汤对中医咳血症的治疗以及临床治疗78例的疗效观察和辩证施治进行分析。结果自拟止血宁血汤对中医咳血症的治疗,均予临床治愈。结论自拟止血宁血汤对中医咳血症的治疗疗效满意。

【关键词】咳血中医辩证治疗自拟止血宁血汤

咳血又称为嗽血、咯血。咳血病证,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肺结核、肺炎、肺癌、支气管扩张、肺出血型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以及心血管病、血液病等疾病所引起。笔者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辩证论治咳血病证78例,疗效颇佳,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基本方:

炒大黄20克、生石膏20克、青黛10克、炒栀子15克、全瓜蒌15克、生地15克、地骨皮15克、黄芩15克、仙合草15克、白茅根15克、煅花蕊石20克、生甘草6克。临床应用,根据病情辩证施治,随症加减。

1临床资料

共治疗78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1例。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35例,肺结核27例,大叶性肺炎13例,钩体病(肺出血型)3例。中医辩证属肝火犯肺35例,阴虚火旺31例,邪热犯肺1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9岁。病程时间最长13年,最短3天。血止时间最长11天,最短2天。78例通过治疗,咳血症均停止,达到临床治愈。

2病案举例

例1:黄某某,女,46岁,农民。患支气管炎3年,咳嗽5天,伴咳血2天。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咯血”。用一般西药止血治疗2天无效。1998年4月12日初诊,要求服中药治疗。症见:咳吐黄色粘痰,痰中带血,时有满口鲜血,胸肋胀痛,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头昏目眩,心烦,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辩证为咳血肝火犯肺,法当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方用自拟止血宁血汤加减。嘱服3剂,每日1剂,水煎分4次凉服。15日复诊,告知咳血已减大半,仅痰中带有少量血丝。它症亦明显好转,见药已中病,继服原方3剂。18日三诊,咳血止,诸症皆平,但感食纳不香,体软乏力,舌红、苔薄、脉细弦,再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5剂调理而安。

例2:刘某某,男,30岁,农民。高热恶寒,头身痛,小腿肌肉痛3天,咳血半天,于1994年7月24日上午9时急诊入院。西医诊断为“钩体病(肺出血型)”。经用抗菌素、补液、止血等治疗2天后病情无明显好转。仍高热不退,咳血不止,急改中药治疗。症见高热烦渴,汗出气喘,咳嗽阵作,咳吐鲜血,量较多,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辩证为咳血风热犯肺,法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自拟止血宁血汤加减。嘱第1天服药2剂,水煎、药凉顿服。第2天体温下降至38℃,咳嗽减轻,咳血明显减少,继进原方3剂,每日1剂,凉服,热退血止,诸症皆平,仅感口燥咽干,食纳不香,体软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乃热病之后胃阴受伤所致,方用“叶氏养胃汤”加减调治1周,痊愈出院。

例3:郭某某,男,58岁,干部。咳嗽痰中带血反复发作8年。X光摄片检查为“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伴空洞形成”。此次发作已7天,经用西药止血效果不佳。2001年11月16日要求用中药治疗,初诊症见:咳嗽少痰,痰中带血。时有满口鲜血,手足心热,盗汗,纳差,体软乏力,舌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数。辩证为咳血阴虚火旺。法当滋阴降火,润肺止血。方用自拟止血宁血汤加减。4剂,每日1剂,水煎服,4剂服完。11月20日复诊,咳血基本停止,余症好转,继服上方5剂。11月25日三诊,诸症皆平,由于病久,体质较虚,再以人参养营汤加减10剂,培土生金,以善其后,咳血停止。

3体会

3.1止血宁血在咳血症的治疗过程中,始终贯穿“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的基本原则,本文所治78例,均以自拟止血宁血汤为其基本方,根据病因,标本虚实,病情缓急,采用不同的加减,收效甚佳。

3.2明辨病因咳血病因,概括起来可分为外感咳血及内伤咳血两大类。外感者,好感受外感六淫疫疠之邪气;内伤者,以七情内伤为主,总由肺络受损所导致。肺为娇脏,又为脏腑之华盖。当内外之邪干忧及肺,肺气上逆则为咳;损伤肺络则导致咳血。两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各不同,应注意辨识。

3.3详分虚实咳血病证在临床上多由火热熏灼肺络引起者多。但火热有虚实之别,外感之火及肝郁化火属实火;阴虚火旺之火则为虚火。实火者,治当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宁血。当投以苦寒清热之品。虚火者,属阴阳平衡失调,阴虚阳火旺而致,须投滋阴清热,止血宁血补虚之品。总之,咳血病症在治疗上与诸证相同,必须详分虚实。

3.4同病异治上述举例3例均为咳血病证,据其辩证,其病因病机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法则,选用了以自拟止血宁血汤为基础的,完全不同的辩证加减,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同病异治在整个中医治法中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笔者认为必须和其他治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异治中应考虑到异中求同。

参考文献

[1]《黄帝素问直解》清?高士宗著,于天星按.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年.

[2]浙江中医学院编.《医宗金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