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1例

/ 1

原发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1例

段婉娥曹庭欣张齐娟邱云辉

段婉娥曹庭欣张齐娟邱云辉

(武汉市672医院针灸康复科430000)

【中图分类号】R737.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315-01

原发性输尿管癌临床上是比较罕见的,术前诊断率低,易误诊漏诊。我院收治原发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1例,现报告如下:

病例报道:患者,女,73岁,无痛性肉眼血尿间断出现5月入院。患者5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无痛性血尿至我院就诊,以肾结石、左肾积水治疗未完全好转,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诊查,2013年12月确诊左肾滤过功能基本丧失,给予抗炎,护肾治疗后症状好转,此后间断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入院查体:腹软,小腹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叩击痛(+),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彩超:1.双肾结石2.双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扩张轻度扩张3.左肾血流阻力指数增高。血分析:中性粒细胞70.7%。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多次查尿液分析:隐血3+。下腹CT:1右肾高密度影考虑结石或钙化灶。2左肾低密度灶考虑肾盂积水可能。予抗炎、扩管、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腹痛减轻,仍可见肉眼血尿和茶色尿间断出现,时夹次数多,尿频,偶见小血块少量,时呈“蚯蚓状血块”。查体:腹软,小腹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叩击痛(+-),双下肢无明显水肿。2014-04-04至协和医院膀胱镜检术加左输尿管镜检术示:膀胱充盈可,内壁光滑,左输尿管上段完全闭锁,可见新生物生长,并取部分组织送病检。病理检查:左侧输尿管上段高级别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伴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PCK(+),UroplakinIII(部分+),GATA-3(部分+),CK7(+),CK20(部分+),CA125(+-),P63(部分+)。于2014-04-17行腹腔镜左肾切除术加输尿管膀胱袖套样切除术,术后术后切开输尿管见输尿管上段长约6cm的新生物,完全阻塞输尿管,质地较硬,切除组织送病检。病理诊断:(左侧输尿管)癌肉瘤伴部分出血坏死,癌组织浸润输尿管全层,送检肾脏未见癌累及。免疫组化染色示:上皮癌部分:PCK(+),UroplakinIII(局部+-),GATA-3(+),Vim(-),P63(部分+)。此后膀胱灌注治疗。

讨论:

上尿路肿瘤(upperurinarytracttumor,UUTT)包括输尿管癌及肾盂上皮癌,原发性输尿管及肾盂移行上皮癌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发病率占尿路上皮肿瘤的5%~10%,近年来有增长的趋势[1]。临床及影像学医师满足于对结石的诊疗而忽略了合并肿瘤的可能性,从而造成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漏诊并延误治疗。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术前诊断率较低,早期极易漏诊。临床上肾盂、输尿管肿瘤主要表现为血尿、腰痛、腹部肿块和膀胱刺激症状等,与输尿管结石的症状相似。而结石梗阻与尿路感染的症状很容易掩盖尿路上皮肿瘤的症状。

诊断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B超、IVP、CT、尿脱落细胞等。双源CT上尿路成像[2]能多平面、多方位地显示肿瘤,再结合轴位动态增强图像,对于原发性输尿管癌及肾盂移行上皮癌的诊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对一般常规检查未明确病因,及时行膀胱镜及输尿管镜检查可及早发现病灶,鉴别膀胱病变与输尿管病变。本病例中医者早期曾建议患者行膀胱镜检查,可能因发现左肾衰竭后忽视,致使未能及时发现该病。

本病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发病机制分析: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结石形成的过程中,结石与炎症的反复刺激及输尿管梗阻对尿路上皮肿瘤的发生、发展起重大作用[3]。长期结石机械性刺激、慢性炎症导致肾盂鳞状上皮和腺上皮化生,继而发生肿瘤[4]。

老年患者不明原因的无痛性血尿,伴泌尿系结石、肾积水,重视上尿路病因,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原发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减少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RouprêtM,BabjukM,CompératE,etal.Europeanguidelinesonuppertracturothelialcarcinomas:2013update[J].EurUrol,2013,63(6):1059-1071.

[2]巢海潮,曾涛,等.双源CT尿路成像对上尿路肿瘤诊断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4,17(7):86-89.

[3]闫凯,吴长利,胡海龙,等.输尿管结石合并输尿管癌的诊疗[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6):639.

[4]陈合群,黄初阳,李深基,等.肾结石并发肾盂癌的诊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0,3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