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的哲学思想谈对于老年病的的防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从《内经》的哲学思想谈对于老年病的的防护

韩晓曼

韩晓曼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471023)

【摘要】健康长寿自古以来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老年人如何减少疾病的发生而健康的安度晚年,这与能否有效地预防疾病,做好自我护理密切相关。《内经》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从医学理论方面对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予以系统的论述,对老年病的防护的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内经》哲学思想老年病防护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040-02

由于老年人口日趋增多,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于老年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越来越关注。而中医药在养生、康复及老年慢性疾病的防治方面都有敢为人先的能力,自古以来临床实践证明了中医中药的此方面的作用。《黄帝内经》系统地将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等引入医学领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和中医老年病学的理论基础。这些哲学思想对老年病的防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内经》的哲学理论对老年病的防护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相应,内外统一

《内经》推崇天人合一的养生法则,“天”指自然界。一年有四季的变化,一天有昼夜和十二时辰的变化。阴阳学说有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以五脏化无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种哲学思想指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四时发病各有特点,如临床中精神分裂症好于春秋季发作;肺气肿、冠心病等常常在秋末冬初或气候突变时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等。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分别对应五季:“肝应于春,心应于夏,脾应于长夏,肺应于秋,肾应于冬”。老年人的养生要顺应四时昼夜更替、五行生克制化及十二时辰人体经络气血的规律等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摸清自身的生理变化特点,因时因地而养生,调节人们的精神、作息、饮食,那么健康长寿就不是难事了。

2、动静结合,形神合一

《内经》关于劳逸结合的传统养生法有一段经典陈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出了过劳或者过逸都不利于健康,重点要把握好这个“度”。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并坚持下去。适合于老年人的传统保健运动有: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但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动不致疲;动中有静;以意引气;静中有动。总之,老年人运动要循序渐进,同时动作要圆滑均匀,切记过度用力。

除了适量运动,老年病人还要注意强调养神,形与神俱。《内经》中很多关于心理养生的论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就是要求老年人宁静养神,心境恬淡。现代研究表明,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于情志因素有关。如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亢进等。

3、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指出食勿偏嗜。老年人要搭配好饮食结构,一日三餐,按时进食。由于老年人脾胃功能下降,对坚硬、生冷、油腻及刺激性强的食物均应避免,故饮食方面常宜清淡,少食益寿,食勿求饱,注意卫生。在烹调加工方面要适合老年人的消化特点,以熟软细烂为宜,切忌食物粘硬生冷。其中粥类最为理想,民间有“老人食粥,多福多寿”的谚语。另外,老年人年老体衰,药膳进补也有一定意义。[2]

4、谨养正气,慎避邪气

《素问?调经论》说: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这说明了人体外在形态及生命活动,是脏腑内在功能的外在表现,即人体内外是统一的。老年所表现出来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脏腑老化,功能减退。老年人这种脏腑虚衰,不仅不能很好地完成本脏职能,而且脏与脏之间相生及相互制约的能力也降低。常表现为气血阴阳一系列虚损症候,导致阴液生成减少,脾胃运化升降失常,神明失聪,筋弛、骨软、肉解、皮松、官窍不利等虚衰的病理变化。所以老年病在防护方面以补益正气为首要。但要辩证清楚不同状态下虚证的表现,哪里虚弱不哪里。而且不能一味的大量长期食用补益之品,反而容易阻碍脾胃功能。固有“虚人不受补”一说。[3]

5、补勿过偏,攻勿太猛

老年人体质虚弱是其体质的根本特点,因虚致实之证临床中非常常见,容易产生气滞、血瘀、痰浊停聚和内毒积留等实邪。临床用药时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但无论是补虚还是泻实在治疗中都要注意用药宜轻。其次,治疗实证时更要攻勿太猛,以免更伤正气。再次,在治疗时单纯补益唯恐使实邪滞而不去;单纯泻实又唯恐伤其正,故临床治疗老年病要随证攻补兼施最适宜。如六味地黄丸是补益肾阴的代表方,可以用于多种老年病表现为肾阴不足者,其中药物组成即为“三补三泻”重在补益。最后,李东垣的“脾胃论”告诉我们,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在治疗和调养老年病时,常常需要加用补益脾胃的药物,一是促进药物的吸收利用,二是提高脾胃后天之本的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正气。正所谓“治病不养胃用药全白费”。

总之,运用《内经》的哲学思想指导老年人顺应自然,做好饮食与情志调护,对于老年病的预防和康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李祥国、周文泉,《中医老年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马烈光、洪净,《中医养生大要》[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王坤根,《老年常见病中医保健》[M]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