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临证辨治探讨

/ 2

头痛临证辨治探讨

张伟罗荣钧

头痛临证辨治探讨

张伟罗荣钧(汉源县中医院四川汉源625302)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4-202-02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在内、外、妇、儿科、中均可以出现。中医认为头痛是由于感受外邪,或内伤杂病而引起单侧,或整个头颅疼痛。笔者结合古代文献与临床实践,试对头痛的病因病机、用药要点作初步探讨如下。

1病因病机

头痛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

1.1外感头痛感受六淫,或时疠疫毒之气,最常见风邪(火邪)上犯所致。《内经》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为

百病之长。“头者,天之象。”头居人之高巅之端,唯风所能及。六淫之邪多挟风而上扰清窍,多见风寒、风热、风湿和风痰之邪。《内经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则不通,故卒然而痛。”《伤寒论》则以六经命名头痛,明确以太阳病、阳明病为外感头痛论治。叶天士则以“风邪气上郁”、“阳虚浊邪阻塞,气血瘀痹”等分治头痛。《张氏医通.头痛》曰:“风热伏血分,加以寒邪外郁”。祝氏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各系经脉的阳经汇聚于头部,头痛多属阳经受病,经脉不通而致疼痛为基本病理。由此可见,外感头痛主要机理是:感受外邪,卫气受累,营气受阻,或寒凝经脉,或热毒内炽,或痰湿阻络,以致血脉凝滞,阻遏脉络,气血逆乱,气机升降失调,上扰清窍,甚则蒙蔽清窍而产生头痛。

1.2内伤头痛七情五志所伤,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代谢失调,气结火郁于上,精血虚于下所致。《内经》曰:“头痛癫疾,下虚上实”,“头为髓之海”、诸阳之会。”“六腑诸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内伤头痛主要累及肝、脾、肾三脏,与人体内痰、瘀等病理产物有密切关系。清.王清任从瘀血立论。叶天士在“《难经》气之不通,久痛入络”,以及《伤寒论》中虫蚁搜剔之法治痛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久病久痛而气血经脉瘀阻的机理。任氏认为,[1]肝、脾、肾脏腑功能失司,气机升降失利,经络血脉失畅,脑髓空虚失养。神机不舒导致头痛。雍氏认为[2],脏气变动为之风、聚液化浊为之痰、气滞血凝为之瘀,风、痰、瘀上扰,阻络而为头痛。吴氏[3]根据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哲有关理论提出,脑络瘀阻,络虚不荣,乃致络脉绌急。轻则头痛,重则中风、胸痹。归纳起来,内伤头痛的主要机理是内伤情志,脏腑气化失调,或肝郁气结,肝火上扰,或脾虚乏源、痰湿内蕴、或’肾精亏损,脑髓空虚以及瘀血阻遏络脉,经气不通以导致神元失用、神机不畅而产生头痛。

2用药要点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头痛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的认识研究较为详尽,同样治疗方药颇为丰富,不论是经典名方,还是经验方药,在当今临证中都起到显著的疗效。主要分为三大类:

2.1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类主要应用于外感头痛,针对风寒、风热、湿浊、痰阻或兼体虚等证型,分别予以散寒解表、疏风止痛(川芎茶调散),清热解毒、疏风止痛(桑菊饮加僵蚕、蔓荆于),化湿解表、疏风止痛(羌活胜湿汤加苍术、白芷、苡仁),扶正解表,驱风止痛,补中益气汤加减益气降浊、化痰止痛(半夏

白术无麻汤加减)。祝氏根据头痛不同部位、经络分布,选加不同药物治疗头痛。如前额头痛属阳明经,加葛根;巅顶头痛,属厥阴经,加蒿本;眉棱骨头痛,属阳明分支,加白芷、石膏;后枕头痛,属太阳经,加羌活;太阳穴头痛,属少阳经,加柴胡;全头痛,加川芎、白芷、白蒺藜、钩藤、玄参。

2.2虫蚁搜剔、疏通气血类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之头痛。自张仲景《伤寒论》立虫蚁搜剔之法(如鳖甲煎丸,后世医家在这方面多有阐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随利减。王清任《医林改错》倡以通血祛瘀法,立“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头痛者,久病入络而气血瘀痹,治当攻通搜逐。拟通络熄风汤,随证加减治疗各种头痛,方中使用大量虫类药物。

2.3脏腑辨证用药应用于内伤头痛,头痛一证其病位均在头,但有阴阳、虚实、久暂之分,也关乎五脏、六腑、气分、血分之别。临床多见累及肝、脾、肾三脏,因此临证须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具体证治不赘叙)。

3临证思考

头痛病为痛证之一种,痛证皆以神机为核心,人身的知觉运动皆神机所发。《内经》曰:“痛则神归元”,“神者,生之制也。”因此,不论外感头痛或内伤头痛,其病位均在头,其根本都是神元受损、神机不畅。

世有痛属实、痛无补法、痛随利减、通则不痛之说。诚然,“通利”之法,是治疗痛证之大法,但临证所见头痛病者素以本“虚”兼“实”多见。只有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才会感受“贼风”;痰浊血瘀之证,其根本原因是脏气不足之缘故,即《内经》“下虚上实”之谓也。所以,临证中不能忽视扶正固本法则。

头痛病位在“头”,病机在“神机”,治疗头痛常佐以治风药、引经药,如羌活、钩藤、白芷。、细辛、蔓荆子、荆芥、柴胡、藁本、蒺藜等等,以使药力抵达高巅之位,增强疗效。因此,使用这些药物时,宜量少,取其提升、轻扬之意。同样使用虫蚁之药,宜制其毒性,使其搜风破塞通络而不伤正。

参考文献

[1]任继学,悬壶温缘,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0.

[2]雍履平,通络熄风湎名方应用中国中医药报2001;6(13).

[3]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脑血管病北京:中医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