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运输安全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地铁运输安全的研究

刘雄健

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523378

摘要: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行车组织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如何使各部门协调联动工作,使学生熟悉自己岗位工作以及与其他相关人员的配合,从全局的观念出发去掌握轨道交通运行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系统论的观点,从事故预防、安全保障以及事故应急救援角度,构建了城市机道交通安全研究的框架结构体系;探讨了事故预防、安全保障、事故应急救援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及法规标准体系,旨在引入机道交通安全研究的一种系统理念。

0引言

地铁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具有运量大、快速、正点、低能耗、少污染、乘坐舒适方便的优点,常被称为“绿色交通”。但因地铁其建设于地下;又具有封闭性强、运行高度速、起停频繁、客流量大且来源复杂、乘客自助乘车、应急疏散难度大、易于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等固有特点,因此地铁作为一类特殊的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对安全可靠性的要求更高。

地铁运输是以实现乘客安全快速的位移为目的的。要顺利完成这一过程;乘客、运载工具—列车,和与运输相关的各种设备设施的相互配合及其之间的协调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铁沿线设有大量的设备系统;主要包括客运服务系统、车辆系统、供电系统、线路系统、通信信号系统、通风、排烟等机电系统以及其它辅助设备系统。整个地铁运营系统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大联动机,任何一个设备出现故障或受到外界因素影响,都可能导致运营中断或事故的发生。这个运营系统具有动态性、事故后果严重性、反复性、运营安全对管理的依赖性以及受环境影响的特殊性等特点。

地铁列车是高速运动的载客工具,一旦瞬间的设备异常或人员违章操作,都可能造成列车事故。地铁运输功能的实现,需要各种复杂的技术设备系统,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设备系统设多层冗余,发生事故概率较低,但故障率较高。乘客作为地铁运输的服务对象,数量庞大、来源复杂、年龄结构不一、身体状况参差不齐、安全意识与认知千差万别,不可控因素较多。作为控制、协调手段的管理,既要肩负地铁系统内部人员和设备的管理,又要具备应对系统外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防灾和减灾能力。地铁每天运载大量乘客,且起、停较为频繁,地铁车辆在固定的钢轨上移动,行车安全问题就伴随其移动而产生,没有车辆移动就没有行车安全问题,地铁车辆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复杂整体,一旦某一个部件发生故障,就可能造成地铁事故。及时、有效的地铁事故应急救援,可以使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应急救援预案

为了保证地铁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工作能够及时、顺利的启动,必须预先制定地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且应在日常进行演练,应当最大限度的保证演练现场与事故发生真实场景的相似性,在演练结束后做好演练记录。

1.1完整的地铁应急救援,预案包括以下内容:

综合预案:地铁的整体预案,是应急组织和方针的总体描述,指明了应急组织机构的职责及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他清晰的显示了地铁的应急体系及其预案的文件体系是地铁意外情况发生时救援工作的基础和“底线”,即使遇到了没有预料的紧急情况也能起到一般的应急指导作用。通常包括:预案发布令、应急机构署名页、术语与定义、方针与原则、危险分析与环境综述、应急资源、机构与职责、教育、培训与演练、与城市其他应急预案的关系、互助协议、预案管理。

2轨道交通

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展开,全国已有20多个城市立项修建地铁和轻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等9个城市已经先后开通或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大。以北京市为例,2008年以前北京将完成地铁5号线、4号线、10号线和奥运支线,总长达86.22公里,新增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54公里,加上市郊铁路,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达到300公里。从地铁交通安全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运营的现状来看,我国地铁交通下一步的运营安全不容乐观。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地铁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还任重道远。因而,有必要对国际和国内的地铁安全形势进行分析,有必要对现有的安全防范措施和管理经验进行总结,以利于我国地铁运营安全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2.1地铁运营安全防治对策

人类的灾难往往是共同的,对于国际国内发生的地铁灾害事故哀悼和悲痛之余,需要深思灾难何以能够发生,如何防止类似灾难重演,确保地铁运营安全。“安全”这个概念,至今还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定义。一般的认识为,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性程度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状态。对于地铁运营问题而言,就是要尽可能地保证乘客在候车和乘车时生命财产不受损害。

2.2对乘客自身的要求

乘客在平时乘坐地铁时要注意熟悉环境及地铁的消防设施和安全装置,严格遵守地铁安全管理守则和乘客守则,严禁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地铁站。当有人纵火制造事端或蓄意破坏地铁设施时,乘客应能挺身而出,同心协力,勇敢而坚决地予以制止。灾害发生时,取出列车座位底下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并积极配合地铁工作人员的指挥,采取有效自救措施,留意车上广播,在司机的指引下,沉着冷静、紧张有序地通过车头或车尾疏散门进入隧道,往临近车站撤离。切忌在列车运行期间,有拉门、砸窗、跳车等危险行为。

2.3对地铁工作人员的要求

地铁工作人员平时要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努力提高对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识别能力和自身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广州地铁公司提出了“5分钟紧急应对”的思路;即地铁各岗位员工、公安干警,在各种外部救援力量赶到地铁之前,明确分工、各尽其责、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地处理;尽可能地在5分钟之内控制或扑灭火灾,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或萌芽状态。灾害发生时,应有条不紊紧急处理,司机尽可能将列车开到前方车站处理,这样可以依靠车站的消防力量进行救灾。遇紧急情况,,列车在隧道内无法运行时,需要在隧道内疏散乘客时,控制中心及司机应根据列车所在区间位置、火灾位置、风向等综合因素确定疏散方向,并迅速通知乘客,组织疏散。

3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

在硬件方面要突出预防为主的概念。例如,车箱使用阻燃材料,电缆电线也是阻燃的。如果燃烧起来,也只能是冒烟,不能着火。站区间工程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一级耐火建筑。在管理方面,2002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此法适用于所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理所当然也适用于交通部门包括轨道交通运输部门。《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为适应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1999年12月成立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处。该部门是上海市交通管理局领导下负责本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行政执法管理、前期专业规划管理等具体行政管理和执法机构。

3.1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从设备角度考虑,可以增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系数。比如采用先进的阻燃材料、使用安全屏蔽门以减少,因为拥挤而失足落下站台的危险、采用防滑花岗石防止因滑倒而导致的事故、增加车站和列车上的安全监测和预防设施等。完善安全管理法律政策,强化安全管理力。从政府角度看,有关主管部门必须规范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标准,强化安全管理力度,并相应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法律,建立完整的交通法规体系,制定关于地铁运营和防灾的综合安全对策,使轨道交通的安全监管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使整个轨道交通运营体系的安全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结语:地铁事故应急救援对于事故发生后减弱灾害后果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地铁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组成、地铁应急救援预案的构成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并给出了较为完善的答案。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线路都比较长,地铁抢险救援队伍的设置地点如何布置才能保证在事故发生后,抢险队伍第一时间赶到出发地点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交路计划应建立在对线路各区段客流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线路通过能力和客流量,充分考虑客流组织方式,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加以确定。根据客流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确定列车开行方案,勾画列车交路。不同的列车交路方案对应不同的运营组织模式和折返站配线型式。为充分利用既有设备,保证运营管理的连续性,前期设计的列车交路方案应为后期列车交路的实施创造条件。作为运营企业,要根据既有设备条件,不断摸索和总结既方便乘客,又不浪费运能的经济合理的列车交路形式,更好地发挥运营组织的能动性。对正在或即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在进行轨道交通前期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线路条件和客流条件,还应站在线路网络化的角度,考虑将来的多种运营组织方式。

参考文献:

[1]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海燕、李家稳、曾学贵等.高速铁路事故预防措施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3)

[3]赵吉山,肖贵平.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4]汪形等.北京地铁运营系统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北京: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