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年人不良言行对幼儿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浅谈成年人不良言行对幼儿的影响

马翠萍

马翠萍(云南省腾冲县机关托儿所云南腾冲679100)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由于成年人的不良言行对幼儿行为的影响。思考家长、老师在面对幼儿时存在的教育盲区,探索教育行为对幼儿心理影响的模式。

【关键词】幼儿心理成年人行为影响

现在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核心主题: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的希望。所有家长都关心孩子的成长,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想把孩子培养成健康、文明的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发现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行为,自私、说粗话、骂人、打人等。孩子是如何“学会”这些不在我们培育范围内的行为呢?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开展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一、存在现象

在教学中我观察到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孩子的行为。例如:1、“他打你,你也打还他”。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一部分家长生怕自己孩子吃亏,就如此误导孩子。2、“你喜欢就不会多拿些”。时常会听到家长,教导孩子在分东西时要“主动”。3、男孩子喝水时模仿喝酒,并“有模有样”地模仿着大人猜拳。4、有孩子会信口说出“红中”“发财”“门前清”。5、开口就骂人,伸手就打人。

二、分析原因

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些家长育儿观念的偏差和成年人不良行为对幼儿成长的负面影响。家长关爱孩子,一切都为了孩子,为孩子创造了舒适的生活,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人品高尚、行为规范、言谈举止得体,但如何才能让孩子具备这些素质,特别是如何对幼儿进行“身教”没有进行认真思考。幼儿时期,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极强,是非判断能力还没有建立起来。加之幼儿观察事物的角度比较独特,客观事物在幼儿头脑中的反映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天真地模仿着吸引他们兴趣的语言和行为,但并不能了解行为的涵义。因此成年人的负面行为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其作用比正面教育行为更持久,影响更大。

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当幼儿间出现冲突时,表现出比较急迫的心理。但家长没有重视简单处理幼儿争吵的行为,会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正确引导幼儿相互间行为规范的建立还没有被大多数家长重视。一部分家长满足了孩子生活需要切对培养谦让、容忍等品德的形成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使幼儿在群体生活中表现不适应,甚至出现粗暴、孤僻等极端性格。

三、教育对策

在托儿所阶段的教育要高情感、低控制。有了成年人情感关怀、情感沟通,孩子才会感到安全,才会放心进行探索,才会放松地与成年人对话。教学过程注重趣味性,情感性,幼儿才能轻松愉快地融入到教育活动中来。针对在教学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几个方面的努力,在所带班级幼儿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1、巧用故事引导,加强幼儿的参与性

在前面举的例子中发现孩子喝水时模仿大人喝酒、猜拳、碰杯。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一些生活情景创编成故事,先让孩子聆听故事内容,再观看教师角色扮演情景剧。让孩子通过故事内容、观看情景剧,初步了解生活中,爸爸喝酒的行为很不利于身体健康。并认识到:不应该模仿爸爸喝酒。使情感的投入、体验的碰撞相互激发,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渗透,在大脑产生联想和想象。

2、编写情景游戏,加强教育的趣味性

幼儿通过故事引导后,对生活中“爸爸醉酒”这一不良行为,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我们进一步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角色,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学会告诉爸爸:“少喝酒”、“喝酒对身体不好”。

如:幼儿扮演醉酒爸爸,很不舒服地去看医生。

A幼儿扮演医生,问“‘爸爸’你怎么啦?哪里不舒服?”B幼儿扮演爸爸说:“我喝醉酒啦,头疼的厉害,全身难受”。

A幼儿(医生)问C幼儿(妈妈)“爸爸喝酒,妈妈高兴吗?”C幼儿(妈妈)“不高兴”。D幼儿扮演孩子对爸爸说:“爸爸,别喝酒啦”。……

游戏结束后,引导孩子讨论。这时孩子们抢着说“我爸爸喝酒后就跟我妈妈吵架”,“我爸爸会摔东西,吓得我都不敢动”。接着又问孩子们爸爸喝酒后会怎样呀?又有孩子抢着说“酒醉,上医院打针”。“你们愿意看到爸爸妈妈吵架吗?”,“不愿意”。“你们愿意爸爸住院打针吗?”,“不愿意”。“那你们还学不学大人喝酒”,“不学”。“见到爸爸喝酒我们应该怎么办?”,“告诉爸爸喝酒伤身体,别喝酒了”。孩子童稚的声音在教室里久久回响。

同时,针对孩子的活泼、爱模仿的天性,我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过家家”游戏其中融入一些生活情景,“我吃饱了”、“我和妈妈过马路”、“我给妈妈洗手”、“我们是一家人”、“蚂蚁搬豆”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把一些生活常识,家庭长幼关系融入其中。使幼儿在愉快、有趣中学习传统礼仪,学习和睦相处,学习文明礼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小手拉大手”,让家长们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再让自己的不良行为影响到孩子。

3、加强家所共育,实现幼儿教育的合力

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教育工程,需要托儿所、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幼儿老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因为,教育孩子并不是哪一方能单独胜任的。孩子越小,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越会影响其发展,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营造一个完整的适合幼儿健康成长的“成长圈”。家长和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言行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谨言慎行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孩子已成了家庭的“至宝”,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心理怎能容得下家长、老师的任何直接的批评?如何畅通地和幼儿沟通,是必须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引起重视的。我们要加强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老师与孩子的沟通。通过和孩子的父母沟通,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情况,提醒家长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对其进行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醒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学会俯下身听孩子说,同时设立“家庭悄悄话”,鼓励孩子跟家长交朋友。我们还利用“家长园地”宣传栏,对家长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相关内容的宣传。让家长关注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减少外部因素对幼儿成长的误导。关注幼儿成长的特殊性,引导家长带领幼儿开展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让正面教育的兴奋点在幼儿头脑中占主要地位,让幼儿产生抵抗成人生活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减少成人不良行为对幼儿的负面影响。

4、正视幼儿间的争吵,抓住教育的契机

幼儿只有在小伙伴之间经受锻炼,在孩子们自己的社会中生活,才能顺利地成长。争吵中幼儿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用语丰富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幼儿间的争吵是幼儿应用语言的一种实践。在不产生安全问题的前提下,我们也要给幼儿处理相互矛盾的空间。正确看待幼儿间的冲突,在冲突中他会逐步意识到世界不是他一个人的,并不是人人都听他的,由他说了算。通过争吵,他逐步明白要遵守约定的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自己和小伙伴玩的开心尽兴。让幼儿间的争吵成为幼儿体验宽容、谦让的机会。

5、适时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融入教学过程

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让家长增进对老师工作的了解;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在群体活动中的表现。利用亲子活动增进幼儿与家长的感情,使幼儿获得活动的参与感、成就感,在活动中开发大脑潜能。

6、时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反思活动,查找教学不足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我们的孩子在用极其天真的眼睛看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幼儿教师更要清楚地认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每次教学活动结束以后,再重新回想自己组织活动的经过。对活动组织方法、活动设计、辅助教具的应用等细节进行教学反思。只有深入研究孩子,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才能总结教学经验。同时,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做孩子明白的引路人。

四、总结

幼儿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家长、老师的正确引导。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的问题,用孩子的心理看待孩子。明辨哪些因素会引起幼儿的不良行为,及时将之分离,使其不能影响幼儿的成长。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用健康、生动、有趣的正面教育“兴奋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抵消各种不良影响。同时,要求老师、家长要在生活中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了整合这些教育因素,就要求教师要在爱、乐、恒、细、诚五个方面下功夫。师幼关系融为一个“爱”字,教育活动追求一个“乐”字,常规教育坚持一个“恒”字,观察评估做到一个“细”字,家长工作注重一个“诚”字。

总之,要将自己的爱给予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我们要给幼儿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在家庭生活中、在群体活动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们健康快乐、活泼、阳光、合群地生活。

参考文献:

1.蔡亚珠.变化中的家长角色:幼儿教育.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教育报刊出版.2004年第5期。

2.解艳君.家长工作要有“四心”:学前教育.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教育报刊出版.2004年第4期。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4.徐艳.多角度开展家长工作:幼儿教育.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教育报刊出版.1999年第12期。

5.《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3.《学前教育原理》刘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6.孔起英.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

7.《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研究》等各类相关杂志上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