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大学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优化大学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王永会

(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18)

作者简介:王永会(1992—),女,河北衡水人,河北科技大学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以大学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了课程结构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为什么要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当前,我国大学课程结构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课程结构单一;片面化的课程形式结构;过于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大学课程结构要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进行优化以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大学;课程结构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如果大学只能有唯一的使命,那么培养人才是其必然的选择。当前依然有诸多大学对课程教学并未重视,甚至有不少教师把研究看作机会,将教师视为负担。大学忽视课程与教学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已经为社会广为诟病。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与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问题。

一、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质量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教育的最终产品必然是人才的输出,大学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的要求,开设一系列的课程,学生一门一门的学习拿学分,最终达到课程要求,便可以毕业,学校依靠课程培养大批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是取决于大学的课程结构的。那么,什么是人才培养质量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就业率吗?是学生的专业知识达到优秀吗?显然,这些都是片面的。正如有人所说:“当知识变得如此支离破碎的时候,你还能指望培养出有全局眼光的栋梁之才?当大学校园变得像个市场商场的时候,你还能指望熏陶出什么优雅之士?”话虽刻薄,却一针见血。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大学课程结构要超越书本而回归到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提升他们对生命的自觉,让教育抵达心灵。究其根本,大学教育的宗旨还得在于人的发展,而大学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理应发挥完善人的功能。因此课程结构改革是我国大学发展的希望所在,是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所在。

(二)为什么要优化大学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优化是使学校各种类型课程的配合更加合理,使其有利于大学自身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的课程结构虽然有一些学者认识到其存在问题并加以改革,改革起到了一些效果,但其在许多方面依然不尽如人意。

(一)课程结构单一

我国的大学课程受传统学科结构的影响严重,更加强调的是学科课程的专业化,许多大学课程往往以分科为主、以专业为主,主要进行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课程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综合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现代大学课程更强调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学习。这种单一化的课程结构使不同类型的高校存在趋同化的现象,这导致各高校之间相互模仿,难以形成特色学校。

(二)片面化的课程形式结构

我国大学在课程形式结构还存在着重视形式课程结构,忽视实质课程,实际上,实质课程结构才是课程的真正的“神”,它是课程的内在精神与核心所在,很多高校往往只关注了课程的数量,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现象的存在便导致课程结构理念与价值取向不明确,不能从整体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与优化,使课程结构在设置上具有随意性和盲目跟风性。

(三)过于强调“以知识为中心”

我国大学课程中,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考核学生的方式也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却并不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未完全确立,很多高校依然在沿袭中小学的以分数为主的模式,努力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多高校及教师认为课程就是教材与教学,要求他们学习专业基础课、强调学科基础课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二、优化大学课程结构的途径

(一)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要打破当前各高校课程结构“同质化”的现象,使各高校的课程结构多样化,办出自己的特色。学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具有思想的人,培养学生不能模式化,不能让学生成为加工的“对象”与“产品”。学生差异的个体组成,需求也肯定是多样化的,课程的开发最终源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多样化的课程结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打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发等级关系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选修课程都处在边缘化的状态,很多高校,选修课程还存在专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优化课程结构,需要强调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地位的同等性,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兴趣爱好而开设,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或者学生,都应该对选修课程加以重视,丰富学生的知识。

(二)融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

通识课程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甚至跨校来选修课程,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己需要的课程。学校也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来实现通识教育的部分目标。课程的学习在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当学生自己学到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融会贯通,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自然会加强,会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

(三)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实践课程比重

大学课程优化的重要动力来自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当今社会对实践课程越来越重视,这要求高校要改变实践课程在我国高校中的从属地位。在课程结构优化过程中,可以改变过去的理论考核占主导地位的现状,逐渐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高校可以提高实践课程的学分以此来激励学生勇于参加实践课程,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高等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培养质量,对大学而言,教学是不可替代的,教学是大学的立身之本、生命之源,课程是一所大学的希望所在,更是不容忽视的。即便我们在大学课程优化的道路上会有艰难险阻,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保障和服务大学课程改革活动真正的落实,就需要多方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课程的优化,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赞英,刘兴国.《高等教育学新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2]刘献军.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4(2).

[3]孟艳,黄建红.大学课程结构优化的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15(10).

[4]杨贤均,陆步诗,李新杜.大学课程结构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5]张楚廷.课程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