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切入的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1

文本切入的艺术

崔金岗

崔金岗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花沟初中256305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每一节课都能选准、选好文本教学切入点,就能巧妙地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文本、理解文本,“润物细无声”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让语文课魅力四射、熠熠生辉。

一、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切入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是记录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这一类文章,都有它们的写作背景,这是文本里没有直接交代却是解读文本时必须了解的。而这些背景又往往是一些离学生所处时代较远或学生不太熟悉的人、事、物,教师做些必要的补充,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古诗《赠汪伦》之前,先通过学生自主了解或者老师介绍李白和王伦之前成为好朋友的故事,用背景故事渲染情感,这样,孩子们在开始学习故事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诗里的内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又如,在教学《假如》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里这支神笔具有实现心中愿望的魔力,在教学之前先引导孩子们观看《神笔马良》的故事,然后提问:这支神笔到底神在哪里?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画什么?书中的小作者又有什么愿望呢?这样的导入很自然地帮助孩子进入了情境,也帮助孩子理解了文中的内容。

二、从文章的标题切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往往用来揭示主旨、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标题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有的能统率全篇,有的使人警醒,有的故设悬念,有的情感浓郁,有的引人入胜……从标题中寻找作者写作的思绪灵感,也是进入文本的快捷方式。如教学《枣核》一文,依据题目设计这样的问题:“众所周知,枣核是极为平常的东西,旅居美国的朋友为什么郑重地要我给他捎几枚枣核,而不是其他我们一般人看来富有意义的东西?仅仅要几枚枣核是否寄托着友人别样的情思?”又如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先引导学生描述: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文中内容讲的是太空的生活)太空生活是怎么样的?有哪些有趣的生活?那在太空遭遇的这些不同一般的事情又如何去解决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可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整堂课的讨论气氛也异常热烈。

三、从作者本身切入

有时,作者的生平事迹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其动人的故事或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或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甚至仅仅他的名字就引人思考。教授《邓稼先》时,可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杨振宁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和历史贡献,然后问学生:“这样一位科学家,一位科学泰斗,竟然撰文写一个叫邓稼先的人,那么这个邓稼先到底是谁?他有什么成就值得杨振宁教授如此称道?”这种切入,直接点击学生头脑中的兴奋点,学生便能聚精会神地去研究了。

四、从文章的主旨句切入

一篇记叙文,作者写出来就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文章中往往就有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这些句子我们一般称之为主旨句。抓住这些内涵丰富的句子分析、玩味、解读到位,必然对全文的理解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也会为课堂增添不少的亮色。

五、从“文眼”切入

课文里常有或者点明主旨、或者概括内容、或者凝聚情感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假如你无法找到这类句子,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教学时,我们抓住这类句子并且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引导我们学生的思维走向文章的各个角落。很多文章都可以抓住“文眼”来授课,教师可以此为主线对学生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六、从导语切入

精心设计课堂导语,也是很好的阅读切入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西湖闻名,苏州以园林著称。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能赢得如此盛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苏州园林》,来解开这个秘密。”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七、从文章的疑点切入

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同时又可以避免机械化、模式化的教学套路,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如《我要的是葫芦》里面,为什么葫芦都掉光了呢?葫芦非常可爱,主人这么喜欢葫芦,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疑点切入,再扩展到种葫芦人的言行来探讨,趁疑问而教,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自觉、自主地学习。

八、从文章结尾切入

文章的结尾方式有很多,有的文章,作者习惯在最后为整篇文章做总结,这时,我们不妨从“结论”入手,用先果后因的方式促使学生研读课文。如《农业的变化真大》,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变化真大!”农业的变化体现在哪些具体的事物上?是怎样变化的?是科学的技术推动了一切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概括农业进步的主要表现,然后就本部分的语言进行赏析。直奔结论、先果后因适用文末作结的文章。